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劳动报酬递增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18-10-14 17:13
【摘要】:知识的积累与演化性质,决定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过程,有必要从动态演化视角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进行深化和拓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突破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基于知识积累与劳动力价值演化的时代特征,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产品价值公式进行一系列拓展,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报酬递增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化认识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正和关系",也为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劳资关系的发展范式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Abstract]:The accum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knowledge determines that the labor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is not only an entity but also a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and expand Marx's theory of labor force commodity from the angle of dynamic ev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ownership of material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labor value, a series of expansion of the classical Marx's product value formula is carried out. Constructing a Marxist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increasing labor returns will help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ve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value creation, and also focus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socialist basic economic system.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labor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a basic theoretical reference.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工演进的包容性劳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4BJL037)和“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及其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BKS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知识积累与劳动报酬递增:包容性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109)
【分类号】:F0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邵昶;丁栋虹;;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的“薛定谔猫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2 孟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J];经济学动态;2011年06期

3 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4 任洲鸿;;知识积累与劳动力资本化:一个基础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5 B.C.Brookes;王崇德;邓亚桥;刘继刚;;情报学的基础(一)[J];情报科学;198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吉;;论情报意识的文化底蕴[J];图书与情报;2006年03期

2 付雅慧;;我国知识组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03期

3 汪银霞;;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及其对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影响[J];电子世界;2012年10期

4 冯金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不可能成正比[J];财经研究;2013年08期

5 卫兴华;侯为民;;2011年理论经济学若干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年02期

6 沈尤佳;余斌;;论一定长度的工作日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回应“成正比”争议的第1个命题[J];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7 余斌;沈尤佳;;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规律——回应“成正比”争议的第2个命题[J];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8 丁为民;;合作与共赢:通往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由之路[J];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9 王朝科;郭凤芝;;也论“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J];教学与研究;2012年05期

10 冯金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和某些“成正比”观点的误区[J];教学与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朱殊洋;;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璐;;“琼·罗宾逊的遗产”和经济学的批判与回归[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邵昶;营销渠道成员间知识共享对渠道绩效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2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洋;水产业分销电子商务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顾慧君;知识工作团队创新的迷失:知识创造过程视角下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刘盾;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寇跃;SHRM“黑箱”作用机理的多层体系构架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冯青;基于广义产品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李民;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的知识创造机理及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作龙;面向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红杰;集群体系知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静;基于知识组织的知识服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米国伟;基于网络用户检索行为的可检索性理论分析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思彤;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孟钰;基于“知识能级跃迁”的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郭婷婷;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伍文波;基于产权制度视角的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何召鹏;基于产权制度变迁的企业劳资合作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10 孙义飞;演化视角下家具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征;再论科学劳动——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体会之三[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2 陈征;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四论现代科学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3 任洲鸿;;西方人力资本概念的劳动价值论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4 吕鸿江;程明;刘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权力的匹配对组织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3期

5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1期

6 任洲鸿;刘冠军;;国内近年来关于劳动力资本化问题的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7 孟扬;孟捷;;默会知识和企业理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0年10期

8 任洲鸿;;试论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经济学家;2011年03期

9 吕卫文;;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J];科研管理;2007年06期

10 吴晓波;聂品;;技术系统演化与相应的知识演化理论综述[J];科研管理;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景锋;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报酬递增现象[J];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04期

2 布赖恩·阿瑟;江栋恒;;报酬递增和经营买卖的新世界[J];经济资料译丛;1997年04期

3 谭克虎,赵坚;报酬递增思想的演变及最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1年06期

4 刘军国;传统产业集聚中的报酬递增[J];技术经济;2001年01期

5 张巍,韩冰;报酬递增在主流经济学中何以缺失[J];经济学家;2002年05期

6 蔡f ;探讨报酬递增与软投入的增加[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姜奇平;;论范围报酬递增[J];互联网周刊;2008年06期

8 夏荣坡;;产业集聚的动态报酬递增机制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8年10期

9 谌洁;;人力资本的报酬递增性质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10 魏旭;;马克思基于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翔;;铁路非整体垄断性的经济学分析及引入竞争的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创业、创新与服务业发展[N];解放日报;2009年

2 编译 广发期货研究中心 许江山;思考世界经济的新方法[N];期货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日波;报酬递增思想何以中断[D];浙江大学;2012年

2 殷德生;报酬递增、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慧玲;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向国成;小农经济效率改进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71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271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