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07:02

  本文关键词: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减排形势非常严峻。正因为此,我国政府在2009年给出了承诺:以2005年为基准,在2020年前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碳排放降低40%至45%。很明显,减排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公平合理地对各地的减排配额进行分配。从我国碳排放的组成来看,居民部门的消费碳排放占比已经超过产业部门,成为碳排放最重要的增长点。另外,近年来对产业部门碳排放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达成共识的是,技术进步是影响工业碳排放的最核心因素。但技术进步更关乎技术积累,这导致了产业部门碳排放中短期内的减排弹性很小。而消费碳排放由于根植于消费,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因素都将影响到最终的消费碳排放,因而在中短期内的减排弹性很大。也正因为此,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入消费碳排放的研究领域。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因此分析各区域不同的碳排放特征与区域差异将会是减排配额分配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分区域消费碳减排配额的政策制定者来说,不仅需要对各区域的消费碳排放量现状有所了解,还要考虑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 本文正是将消费碳排放的区域不平等作为研究主体。以2002、2005、2007及2010年这四年的的投入产出表作为本文计算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结合各省份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数据,分直接及间接两部分详细计算了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消费碳排放量,并对区域排放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基尼系数、绝对集中度指数、广义熵指数组成的不平等指数评价体系,对我国的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Kaya恒等式以及IPAT模型(即STIRPAT模型)的分析与整合,本文建立了消费碳排放的计量方程,并在此之上使用夏普里值分解法,对我国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进行了分解,探求各因素对不平等的影响,并量化了这些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程度,为区域消费碳排放的配额设定提供了理论及实证支持。 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结论:首先,对于区域消费碳排放总量来说,不管是直接部分还是间接部分,区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南方区域与北方区域的差异尤为明显。其次,不同区域的消费碳排放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居民的人均排放量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碳排放量。再次,我国消费碳排放的区域不平等问题涉及到区域间动态的消费碳转移与被转移问题,经济较发达地区将消费碳减排压力更多地通过消费品流转渠道转移给了欠发达地区。最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近年来导致我国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首要因素,能源结构差异次之。但随着我国经济重心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正在逐年下降,而能源结构的影响程度则逐年增长。 综合本研究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和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一些政策启示:一是政府应该重视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问题,有必要深入考察不同区域消费碳排放的实际情况,并分别对各区域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合理分配;二是调节消费碳排放不平等问题不一定要分省独立进行,分区域进行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比如八大经济区);三是政府的政绩考评应避免唯GDP论的情况,有必要将减碳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控制城市化进程的节奏,一味的激进城市化会加剧消费碳排放的区域不平等;五是政府应鼓励发展新能源,以此来减轻经济发展对煤炭能源的依赖,同时这也能够缓解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最后是政府需要在保证居民消费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引导居民的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转型。 由于笔者的能力及精力所限,本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譬如在消费碳排放量的测算中仍采用了较多的近似处理,而在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构建中考虑的因素较少、样本量的选取也不够充足。这些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进行完善。
【关键词】:消费碳排放 测算方法 不平等测度 面板数据回归 夏普里值分解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12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4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14-17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18
  •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18-2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1-27
  • 第一节 消费碳排放的相关研究21-22
  • 第二节 碳排放不平等测度的相关研究22-23
  • 第三节 碳排放不平等的特征和趋势研究23-24
  • 第四节 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24-25
  • 第五节 对现有文献评述25-27
  • 第三章 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区域差异27-45
  • 第一节 消费碳排放的测算方法27-34
  • 第二节 消费碳排放的测算结果34-36
  • 第三节 直接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36-38
  • 第四节 间接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38-45
  • 第四章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测度45-60
  • 第一节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度量45-50
  • 第二节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洛伦茨曲线50-54
  • 第三节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指标计算与分析54-60
  • 第五章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分解60-73
  • 第一节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60-61
  • 第二节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计量模型构建61-67
  • 第三节 消费碳排放区域不平等的夏普里值分解67-7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3-79
  • 第一节 主要结论73-75
  • 第二节 政策建议75-77
  • 第三节 本文局限77
  • 第四节 研究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80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80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