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
【摘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以产业的综合生产力为依托和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从市场上获取利益的能力。区域产业具有强的竞争力,区域经济才能够更有效的配置资源,获取更多的利益,保持繁荣和持续发展。 要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首先应回答: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培养区域产业竞争力以实现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构思。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分析提出:区域产业综合生产力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本质,生产力组合方式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转化竞争优势、发挥创新作用、形成集聚效应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分解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生成机制,探讨培育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全文分七章。 第一章: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石——相关理论回顾。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逻辑,提炼和再阐述了竞争与竞争力理论、优势理论、集聚理论。 第二章: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建立起包括区域产业原生竞争力、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和区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三个层次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并分析转化竞争优势、发挥创新作用、形成集聚效应三个重要环节。 第三~六章,依循此框架,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生成机制。第三章:要素及其集聚:区域产业原生竞争力的形成与扩大。分析了生产要素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以及生产要素本身的运动机理。第四章:产业空间群聚: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之一。探讨了产业空间集聚、进而产业集群的效应、机理,以及与群聚密切相关的区域网络、群聚中的区域产业体系,研究了区域产业群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第五章: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之二。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通过优化结构,优化生产力组合,生成并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第六章:产业外部环境支持:区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包括四个方面: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自然环境支持、社会经济环境支持、政府的作用、区域间的竞合关系。 第七章:区域产业竞争力:长江三角洲案例分析。因循本文研究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规律,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案例分析。
【关键词】:竞争力 区域产业 产业群聚 产业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导论10-27
- 一、问题的提出10
- 二、概念界定及本论文的研究基点10-17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17-23
- 四、论文的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23-27
- 第一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石——相关理论回顾27-41
- 第一节 竞争与竞争力理论27-32
- 一、马克思主义竞争与竞争力理论27-29
- 二、西方古典及现代竞争理论29-30
- 三、西方现代竞争力理论30-32
- 第二节 优势理论32-35
- 一、绝对优势理论32
- 二、比较优势理论32-34
- 三、竞争优势理论34-35
- 第三节 集聚理论35-39
- 一、产业区及古典区位理论35-36
- 二、增长极理论36-37
-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7-38
- 四、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38-39
- 小结39-41
- 第二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41-65
- 第一节 基于生产力及其组合方式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41-51
- 一、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本质是区域产业综合生产力41-43
- 二、生产力及其组合方式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43-50
- 三、基于生产力及其组合方式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50-51
- 第二节 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三个重要环节51-62
- 一、转化竞争优势52-55
- 二、发挥创新作用55-59
- 三、形成集聚效应59-62
- 小结62-65
- 第三章 生产要素及其集聚:区域产业原生竞争力65-86
- 第一节 生产要素及其流动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一般性分析65-69
- 一、要素及其构成65-66
- 二、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66-67
- 三、要素与区域产业优势67-68
- 四、要素流动与区域产业竞争力68-69
- 第二节 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运动机理69-81
- 一、要素流动的一般理论70-73
- 二、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空间流动与集聚73-78
- 三、资本、劳动力、技术在流动集聚中的相互作用及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78-81
- 第三节 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要素组合变迁81-84
-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81-82
-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驱动要素演变82-84
- 小结84-86
- 第四章 产业空间群聚: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之一86-118
- 第一节 产业空间群聚86-94
- 一、产业空间群聚——一个普遍现象86-90
- 二、产业群聚基本原理分析90-94
- 第二节 产业群聚的机理——以高技术产业为例94-98
- 一、产业的本地联系94-95
- 二、企业的衍生95-96
- 三、劳动过程96-97
- 四、适宜知识和信息流通的区域网络环境97-98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98-106
- 一、成本优势效应99-101
- 二、创新优势效应101-103
- 三、扩张优势效应103-105
- 四、产业集聚优势效应的自我强化机制105-106
- 第四节 产业空间群聚网络系统106-112
- 一、新的制度安排——网络106-107
- 二、产业群聚中区域网络的形成机制107-109
- 三、群聚中区域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109-110
- 四、区域创新网络系统110-112
- 第五节 基于群聚的区域产业体系112-115
- 一、产业空间集聚的增长极效应112-114
- 二、区域产业群聚中的产业体系竞争优势114-115
- 小结115-118
-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之二118-139
-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118-124
- 一、区域产业结构119-121
- 二、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121-124
-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机制及合理性评价124-130
- 一、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机制124-127
-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127-130
-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机制及实现路径130-137
- 一、创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130-133
- 二、主导产业选择及演变: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133-135
- 三、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现路径135-137
- 小结137-139
- 第六章 外部环境支持:区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139-159
- 第一节 区域产业持续竞争力的自然环境支持139-145
- 一、自然生态系统139-141
- 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141-143
- 三、区域产业持续竞争力的环境政策及手段143-144
- 四、环境保护对绿色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激励机制144-145
- 第二节 区域产业持续竞争力的经济社会环境支持145-148
- 一、市场环境因素146-147
- 二、地域文化因素147-148
- 第三节 区域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地方政府支持148-154
- 一、转轨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特征149-150
- 二、区域产业竞争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150-154
- 第四节 区域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宏观竞争环境支持:区域间竞合关系154-157
- 一、区域协调是区域共同利益的需要154-155
- 二、良性竞合关系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存续的保障155-156
- 三、基于区域优势的有效分工是提升竞合关系中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前提156-157
- 小结157-159
- 第七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长江三角洲案例分析159-189
-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产业概况159-161
-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环境基础159-160
-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战略取向160-161
-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产业优势分析——以制造业为例161-170
- 一、计量指标、数据选择及相关说明161-164
- 二、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区域产业优势及其变化之比较分析164-166
- 三、长江三角洲内部区域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分析166-170
-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分析170-181
- 一、长江三角洲要素集聚分析170-172
- 二、产业空间集聚——长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172-176
- 三、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状况及其竞争力分析176-177
- 四、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177-181
-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提升产业竞争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81-187
- 一、长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消极因素分析181-184
- 二、提升长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184-187
- 小结187-189
- 结束语189-191
- 参考文献191-207
- 后记207-208
- 论文独创性声明208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佳敏;;建立企业集群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6年03期
2 刘永江;覃成林;;中部中小城镇产业集群现象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焦作市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张春利;;保定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0年05期
4 周梅妮;张振威;;基于竞争力指数分析的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评述[J];商场现代化;2008年10期
5 罗辑;张其春;;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周梅妮;张振威;;重庆市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年19期
7 朱传耿,赵振斌;论区域产业竞争力[J];经济地理;2002年01期
8 谢盼盼;;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01期
9 刘单丹;汪少华;;浙江江山木门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选择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10期
10 韩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铁;肖明广;;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电信可持续发展[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永平;唐卿雁;;提升云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3 廖静;;竞争就是创意的竞争论创意在网络游戏中的重要性[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4 肖东平;;提高恒力产品竞争力的建议[A];全国线材深加工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5年
5 高飞;;积极创新 努力提高学术期刊的竞争力[A];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涛;;建立创新型烟草企业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伟;张文瑛;李贵玲;张正;;切实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高农业科研单位核心竞争力[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8 张庆华;;发挥企业网管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邬祥化;王岳峰;;提升武陵山区名优绿茶竞争力的加工技术措施[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娟;张峻峰;孟鹤;张立伟;;专业合作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与实证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逸 倪丹琳;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N];潮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姚耀富;构筑区域产业新格局[N];中国石化报;2001年
3 记者 杨舟;区域产业需与市场需求相结合[N];长治日报;2006年
4 ;焦作:区域产业要集群式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5 盖东海邋顾克非;重塑区域产业发展格局[N];消费日报;2008年
6 王玉梁;我国加工贸易区域产业格局的变化[N];国际商报;2001年
7 记者 兰军;特色区域产业传承文房四宝文化[N];消费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祁振生 王福龙 记者 徐杰惠 王泽明;2009第三届大厂发展论坛在京举行[N];廊坊日报;2009年
9 黄寰;第六次产业革命与区域产业布局[N];光明日报;2004年
10 门红海;依托区域产业优势 形成济南会展品牌[N];今日信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淼;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明中;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陈云川;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吴丽民;农业经济组织(AEO)竞争力评测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王建峰;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姬便便;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荆德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袁界平;发展战略选择与竞争能力提升[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朱洲;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永强;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迪;辽宁与全国部分省市装备制造业的比较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2 费莉雅;广西旅游业竞争力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广西大学;2003年
3 薛欣欣;山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刘益;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邢涓涓;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零售业务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7 郑敏;雇主品牌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8 张淑芬;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9 李翠金;企业孵化器的价值链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张晓飞;企业竞争力分析和培育[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02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0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