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4 08:41

  本文选题:诺贝尔经济学奖 切入点:区域经济学思想 出处:《经济经纬》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涉及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这些思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诺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反映出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区域(空间)问题,区域经济研究越来越转向宏微观兼顾,研究方法更加精细化。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区际贸易及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区域经济学思想的启发,中国的相关研究应更加关注空间因素,注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及现象的研究,使区域经济研究向规范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关注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
[Abstract]:The Nobel Prize winners' ideas on regional economics are related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ra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etc. There is a certain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ideas. The academic viewpoint of the Nobel Prize winner reflects the increasing concern of economic research with the regional (spatial) problem,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cro and micro balanc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more refined. The regional economics ideas of Nobel Prize winners have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interregional trad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China, which are inspired by the regional economics ideas of the Nobel Prize winners.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Chin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factors, to the research of things and phenomen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and refinement, and to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establish region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7JJD790151)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2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3 李小建,苗长虹;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J];地理研究;1993年03期

4 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5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6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2002年02期

7 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孙义飞;王晋新;;多元化、多样化、拓展化与开放性——西方学术界“17世纪普遍危机”论争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3 霍家金;谢武;;霍山、寿县农业支柱产业的选定与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4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5 魏良亮,屠梅曾;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及对中国区域开发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6 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7 刘薇,侯军岐,张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推广现状调查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8 高山平;;解决土地补偿的有效手段——供需对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9 郑彩祥;张黎;;试论知识农业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10 方青;多元 平等 综合 渐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苏祝成;茶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张冬平;中国农业结构变革与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阳昌寿;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8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9 陈永红;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寇全安;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纪昀;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3 段滔;地下经济核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蒋斌;中国北洋时期工商股份制企业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王世辅;开放条件下的知识扩散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郝振君;当代国外农村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桂梅;构建高效运行的融资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9 左永兰;产权激励——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10 谢安;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早;再论市场机制下的地区发展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01期

2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9年01期

3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4 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5 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6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7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8 白光润;地理学的哲学贫困[J];地理学报;1995年03期

9 朱翔;湖南省经济增长极研究[J];地理研究;1991年03期

10 庞效民;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效果分析[J];地理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来;;他,应该申请诺贝尔经济学奖——魏双凤教授与他的《综观经济学》[J];乡镇经济研究;1994年10期

2 李仲生;;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方块;;《自由落体》:美国必胜主义一去不复返[J];黄金时代;2010年03期

4 茅于轼;;规模需求对供需双方都有利[J];新财经;2011年09期

5 吴琦;;没有经济危机,就没有格林斯潘[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30期

6 邓聿文;;林毅夫:一位传奇学者的庙堂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7期

7 向国成;李宾;田银华;;威廉·诺德豪斯与气候变化经济学——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系列[J];经济学动态;2011年04期

8 黎亚辉;;修斯的背影[J];电视研究;2011年07期

9 马得华;;社会规范、理性选择与信号传递[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10 李敢;;幸福测量探析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向——斯蒂格利茨委员会报告“经济与社会”共建理念的解读[J];经济界;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启瑜;刘廷元;邓翔;;从理性预期假说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99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的学术贡献[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2 林木西;;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3 高进云;乔荣锋;;国外关于福利计量的研究述评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政策的启示[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4 朱宪辰;徐扬;缪爱军;黄凯南;;偏好稳定的生物学基础[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雷建炎;;我所看到的美国经济学[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6 胡代光;;评析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梁言顺;;实现低代价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周方;;“科技进步”完全体现为“规模经济”[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王志伟;;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及其当前政策的基本认识[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涂宇清;;关于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分析与思路[A];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海娟;诺贝尔经济学奖四十二年66位学者摘冠[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朱迅W,

本文编号:1610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10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