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性及其建构——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为视角
本文选题:现代性批判 切入点:资本现代性 出处:《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资本现代性的生成,开启了世界历史性进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现代化,但由于只注重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片面追求经济现代性,资本现代性又造成社会片面发展、社会关系对抗和人的物化等问题。社会现代性是对单一的资本现代性的扬弃,以实现包括经济现代性在内的政治、文化、社会与人的现代性的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必须扬弃资本现代性,建构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现代性。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capital modernity has open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worl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brought about economic modernization. However, due to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s material desires, they pursued economic modernity one-sidedly. Capital modernity causes problems such as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nfront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materi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Social modernity is the sublation of single capital modernity in order to realiz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cluding economic modernit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ty of society and man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sublate the modernity of capital and construct the social modernity of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世界历史性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号为:11YJC710007) 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年08期
2 李志;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概念及其扬弃[J];哲学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东;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兼论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2 疏仁华;;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3 郑志强;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人格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闫玉联;近现代中国人观念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陆广品;教育产业与现代产业化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林仪煌;;北京奥运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6期
8 黄俊霞;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翟庆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代开拓及其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朱旭东;教育现代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国徽;;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史祥龄;;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从阶级阶层结构到和谐社会建构[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郭德宏;;什么是现代化?[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胡丽娜;;产业更新与城市化的历史推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雅林;;“生活/生产”互构: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解读[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友谊;;“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5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曾芬钰;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可持续性[D];厦门大学;2003年
7 邹s,
本文编号:163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3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