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及碳减排潜力研究
本文选题:区域碳减排责任 切入点:减排潜力 出处:《财贸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区域碳减排责任和碳直接排放量存在不一致现象,碳减排责任能更全面准确地测算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总责任分列全国第一、二位;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应作为今后碳减排的重点实施区域。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arbon leakage" caused by domestic interregional trade, the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is adopted in the framework of interregional trad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shared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carbon abatement liabi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regional carbon abatement liability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carbon abatement liability and direct carbon emissions are inconsisten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can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measur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each region; the total responsibility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is the first and second in the country; the central, south-west and northern coastal regions hav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t should be the key area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与运行机制研究”(12&ZD2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放经济条件我国碳减排责任动态研究”(11BJY06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空间趋同视角下中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差异研究:理论、实证与对策”(10YJA7902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F22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盈之;邹芳;;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2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3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4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5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6 赵玉焕;刘月;;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7 张增凯;郭菊娥;安尼瓦尔·阿木提;;基于隐含碳排放的碳减排目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8 纪玉山;赵洪亮;;发展权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综合竞争力;2010年04期
9 周新;;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贸易调整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J];管理评论;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2 魏群;;我国能源结构演进及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黄忠民;郑长德;;CDM中技术转让障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4 王发明;毛荐其;;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核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易培强;;低碳发展与消费模式转变[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6 张纪录;;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7 孙翊;王铮;;“后危机”时代中国财政政策的选择——部门投资政策影响建模与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3期
8 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J];财会通讯;2010年25期
9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10 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黄忠民;郑长德;;碳金融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5 杨兴洪;吴方卫;;论都市农业的节能减排[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史贤华;徐明辉;;中国中部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许召元;李善同;;中国2002年省际间贸易估计[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郑志国;;低碳经济:一个非科学概念[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10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2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肖雪;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秉男;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与政策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与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奥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法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珊珊;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估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静娴;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志强;曲建升;曾静静;;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3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4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范晓梅;;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5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6 彭连清;;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7 朱志伟;周茂荣;;低碳经济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思路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6期
8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9 邢芳芳;欧阳志云;王效科;段晓男;郑华;苗鸿;;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09期
10 牛树海;虚拟水分析理论和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N];人民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丽,魏其昌,刘希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J];矿业快报;2001年17期
2 陈东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3 姜琪;刘甜田;邢芳芳;韩松;王永敏;;中国典型钢铁企业CO_2排放清单与减排潜力分析[J];冶金信息导刊;2009年03期
4 黄东风;;国外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的启示[J];上海电力;2010年01期
5 路学军;展卫红;;连云港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环境;2010年03期
6 王丽琼;;中国氮氧化物排放区域差异及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4期
7 李怀超;;浅谈新疆“十二五”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的减排[J];干旱环境监测;2010年04期
8 段红霞;;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04期
9 周炫;常豪;张岚;;我国制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现状、减排潜力估算报告[J];砖瓦;2011年02期
10 田贺忠;程轲;许嘉钰;;焦化行业SO_2排放现状及减排潜力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健;崔胜辉;林剑艺;;厦门市能源需求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陈瑞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水资源化[A];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德林;蔡松锋;;中国水稻甲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颜梅春;;江苏省近五年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异[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佘家金;不争这样的“第一”[N];科技日报;2006年
2 隋映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N];青岛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宋金萍;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N];新华日报;2003年
4 记者 董晓勋;请大家多提问题少说好话[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 应丽斋 通讯员 施益民;大桥镇对高污染项目说“不”[N];嘉兴日报;2006年
6 李肖枚;平凉拟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N];平凉日报;2007年
7 龚金星邋曾昭志 曾传文;江西吉安“绿色工业”生机勃发[N];人民日报;2007年
8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董莹莹;仵树仁:我绝不会做社会的罪人[N];经济视点报;2007年
9 记者 徐宁邋通讯员 杨至爱;开元化工废渣废水循环利用赚回80万美元[N];三峡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喜增 通讯员 王战芹;源头控制 过程把关 基础着手[N];中国冶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卢伟;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物质代谢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2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荣;新疆察布查尔县农业生态系统若干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婷芸;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甲庆;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有鑫;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珂;基于网络DEA的产品生态效率评价[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尹英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物碳消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海燕;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秀霞;水环境约束下的昆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王玉凤;我国进出口贸易内涵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4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4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