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社会纠纷化解思考
本文选题:和谐 切入点:消极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并且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之后,化解社会纠纷,消除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传统的纠纷化解理论往往局限于司法层面,强调纠纷发生后处理的方式,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可知纠纷的预防比纠纷的处理更加重要,通过规避消极互惠的方式将纠纷化解在萌芽中,将节省大量的社会成本,促进"双赢"甚至"多赢"局面的形成,这不仅为纠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Abstract]:Social harmon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socialism.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isputes have been resolved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eliminate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dispute resolution is often confined to the judicial level, emphasizing the way of dispute post-processing,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angl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evention of disput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handling of disputes. Resolving disputes in the bud by avoiding negative reciprocity will save a lot of social cost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win-win" or even "multi-win" situation. This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pute theory, but also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06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蒲勇健;;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模型:物质效用与动机公平的替代[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2 董志强;;我们为何偏好公平:一个演化视角的解释[J];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3 师伟;蒲勇健;;基于行为博弈理论的社会纠纷化解机制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郑长德;;论灾后恢复重建与共享型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刘艳芳;;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黄彬;胡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国家法与苗族习惯法冲突解决机制透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张居盛;彭泽虎;;新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杨成;邵毅超;;美国ADR对我国农村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0 胡勇;;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昕;;法官为什么不相信证人?——证人在转型中国司法过程中的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徐昕;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谢桦;;论中国医疗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构[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沈跃东;;论环境法庭的裁判程序[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卢炯星;吴永富;;环境风险事件的防范及法律建议——福建上杭县紫金山铜矿污染汀江事件为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10 谷升;;浅析民事执行程序中的自助行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郭湫君;企业专利侵权诉讼预警机制与应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熊亚娜;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肖建华;杨兵;;对抗制与调解制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2 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来自行为经济学的一个贡献[J];当代财经;2007年03期
3 董志强;;制度及其演化的一般理论[J];管理世界;2008年05期
4 蒲勇健;;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模型:物质效用与动机公平的替代[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5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6 乔伊斯·马库斯(J.Marcus);陈淳;;社会进化的考古学证据[J];南方文物;2009年02期
7 黄凯南;;群体选择与个体主义方法论[J];南方经济;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洁;;创建和谐农贸市场(商场)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年16期
2 马振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法治[J];魅力中国;2008年10期
3 袁梅;;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经济法制保障[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20期
4 本刊编辑部;;新年寄语[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年01期
5 吴亚梅;;儒家和谐哲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7年07期
6 彭文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加强党的领导[J];企业家天地;2011年06期
7 余玮;;李培林:深度透视和谐中国[J];决策与信息;2007年01期
8 韩庆德;杨成芬;;构建和谐社会的审计思考[J];审计月刊;2008年11期
9 虞光能;;营造和谐 追求卓越——马陆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纪实[J];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10 樊启祥;;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学习月刊;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建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讨论[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田世江;;收入分配不公殃及社会(如铸造业)的和谐与发展[A];第八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曲培亭;;浅议如何构建企业内在的和谐[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4 杨丽;;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司法制度——如何实现公正与和谐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6 滕亮;;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A];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2010年
7 白振军;;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沈建中;;树立新课程理念 有效推进班集体建设[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张朝华;;构建新课程下的和谐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10 贾宁;;浅谈城市色彩修辞与人居环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N];人民日报;2008年
2 青岛海王集团董事长 冷玉喜;共同目标造就和谐银企关系[N];金融时报;2001年
3 一丁;和谐与茶道[N];中国老年报;2001年
4 张业民 许谱槐;美术教育三和谐[N];美术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沈谦 本报通讯员 李勇军 赵博生;人鱼鸟能否和谐奏鸣[N];陕西日报;2001年
6 流星;如何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N];安徽经济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孙巍;稳定和谐促发展[N];陕西日报;2000年
8 本报评论员;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N];河北日报;2001年
9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咨询中心 刘华清 何锋;心理治疗:让内心和谐[N];健康报;2001年
10 沐泽;构建和谐生态圈[N];网络世界;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婷婷;效用主义的争论与现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琳;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袁聚录;试析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万勇;论上海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调谐机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构建[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李俊杰;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周爱冬;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郝爽;平等之路[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朱明;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政;高校师生关系新问题的反思和对策[D];西南大学;2008年
7 万思志;和谐与发展中的伦理精神[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张巨龙;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赵秀玲;公正原则与和谐社会[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姚晓敏;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人际关系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3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9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