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

发布时间:2018-05-08 07:24

  本文选题:产业共性技术 + 组织失灵 ; 参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7期


【摘要】:产业共性技术可以为多项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在市场机制下的发展面临各种类型的失灵问题。针对已有共性技术失灵研究的不足,对传统共性技术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将供给和扩散纳入统一视角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对共性技术区间做了层次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机制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及扩散的"制度失灵"和"市场失灵"。产业共性技术的多重失灵决定了政府对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干预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关注共性区间的两头。最后基于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的可结合度,分析了不同层次产业共性技术的扩散方式。
[Abstract]: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can provide platform support for the progress of many related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failure problems.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common technology failure,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generic technology supply model are modified, and the analysis model of integrating supply and diffusion into the unified perspective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on technical interval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On this basis, the "organization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 of industrial common technology supply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diffusion "system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 are put forward. The multi-failure of industry common technology determines that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supply and diffusion of common technolog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doing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 wrong"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wo ends of the common range. Finally, based on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proprietary technology, the diffusion mode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at different levels is analyz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体系研究”(70873070)
【分类号】: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捷;张振刚;;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2期

2 张涛;张宁红;黎刚;;探索资源共享机制 研发环境监测技术转化平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年03期

3 辜胜阻;肖鼎光;;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政策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7年07期

4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2005年09期

5 张世君;张诗莹;;面向产业共性知识生产的技术中介案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6期

6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产业共性技术组织与开发的实施方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1期

7 梅述恩;聂鸣;黄永明;;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的研究开发机制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8 杜国贞;肖广岭;;构建传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一项对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9期

9 孙鳌;政府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中的作用[J];南方经济;2005年05期

10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连芬;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秀峰;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李子彪;创新极及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孙鳌;企业集群的外部性:机制、影响及治理[D];暨南大学;2007年

7 沈金生;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论[D];四川大学;2007年

8 柏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鲁柏祥;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兰兰;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与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程世琪;基于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胡艳果;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4 邱凤霞;津冀海洋产业创新评估与合作创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郭玉华;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选择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6 施中云;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陈睿;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吕广厚;技术跨越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9 邬凌云;江苏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章国政;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机理及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利辉;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层次及其特征研究[J];东方论坛;2005年01期

2 易将能,孟卫东,杨秀苔;RIN外溢性对共性技术投入影响的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王卫红;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广东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4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2005年09期

5 唐五湘,周飞跃,程桂枝;关于设立国家重大共性、公益性技术推广应用计划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0期

6 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论知识链与知识管理[J];科研管理;2000年01期

7 李纪珍,吴贵生;新形势下产业技术政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04期

8 朱玉岭;陈菊红;赵培勇;;敏捷虚拟企业知识共享风险分析[J];情报杂志;2006年03期

9 何亚琼;葛中锋;苏竣;;区域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学习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06年02期

10 李宪钧,刘满红;组织激励冲突问题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雯;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的组织学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李q,

本文编号:1860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60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9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