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井群渗流原理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
[Abstract]:Based on the seepage principle of well group in fluid mechanic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such as agglomeration degree, knowledge stickiness, knowledge potential, knowledge distance and absorption ability. Among them, cluster aggregation, knowledge stickiness and absorptivity are more controllable than other factors. Improving cluster aggregation, reducing knowledge stickiness and enhancing enterprise absorption capacity are the three main way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uster knowledge spillover.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龚艳萍;彭希;彭盾;;基于流体力学的创新系统知识流动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2 王建刚;吴洁;张青;施琴芬;张运华;;基于达西定律的企业知识流动力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丹宇;金峰;;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2 董颖;杨锐;江yNyN;;集群内知识流动的空间不均衡性[J];科学学研究;2007年04期
3 方凌云;企业之间知识流动的方式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01期
4 周贺来;;知识粘性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5 张志勇;刘益;;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杂志;2007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2 李琳,袁灵;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04年05期
3 惠宁;;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丁明磊;刘秉镰;;知识型创业与产业集群创新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5期
5 南旭光;周开贤;;隐性知识的转移及溢出:基于知识可得性的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年05期
6 刘斯康;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基于全球视野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反思[J];经济经纬;2004年06期
8 陈筠;集中、效率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之晋江分析[J];厦门科技;2004年06期
9 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2004年13期
10 秦夏明;董沛武;李汉铃;;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伟;;浅谈交易费用与产业集群的关系[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2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穆书涛;任巍;;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4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翔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滕丽;;区域知识溢出路径的计算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关于奖励2006-2007年优秀论文的决定[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施宏伟;王发年;;内生增长过程的知识共生模型与科技信息效用优化目标[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慧玲;;协作、社会生产力与知识[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翔凤;产业集群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2 廖理 汪韧 陈璐;我必须阐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是好的[N];中国经营报;2003年
3 李江涛;不应忽视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刘刚;产业集群动态效率分析[N];天津日报;2004年
5 张东风;企业集群与国家竞争力[N];中国企业报;2006年
6 项保华;竞合思维与产业集群[N];解放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孙明泉 张雁;区域经济学的创新与本土化[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宏宇;强基础重应用 建设一流区域经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杜贵阳(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力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N];中国改革报;2004年
10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薛澜;全球化不在于所有而在于所得[N];国际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华;产业集群导向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鞠永春;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梁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惠凯;临港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易明;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结构、行动与绩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黄建康;新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与发展动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登峰;产业集群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雪松;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D];暨南大学;2003年
5 王鸿飞;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6 江蓉;大连市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优化关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张忠湘;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8 武晓辉;区域产业集群发育中的个体学习过程的度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刘斯康;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静;农村产业集群的在线社会资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7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