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都市圈通勤铁路建设:中国经济稳增长、扩内需的强大引擎

发布时间:2018-06-19 10:51

  本文选题:都市圈 + 通勤铁路 ; 参考:《中国软科学》2015年12期


【摘要】: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一国城市化进程是人口空间集聚度持续提高的过程。以单体大城市为核心、以发达交通网为基础、与周边中小城市实现同城化发展的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向高级阶段发展后出现的人口空间集聚形态,目前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人口都已聚集在大都市圈。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进入"大都市圈化"发展阶段。大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是核心大城市紧密联系周边中小城市的通勤铁路网。我国到2030年需建3万公里通勤铁路,相当于全国现有铁路长度1/3。以低成本通勤铁路替代过度扩张的城市地铁,可节省上万亿元投资。城市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所在,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真实城市化进程滞缓,是造成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通勤铁路引领的同城化大都市圈建设,能化解城市新移民"大城市进不去、小城市不愿去"两难困境,有效推进真实城市化进程,有力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极大提升我国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经济稳增长、扩内需的强大引擎,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利器和重器。当前需及早制定主要都市圈通勤铁路规划,尽快列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建设重点。
[Abstract]:The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shows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a country i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The metropolitan area, which takes the single big city as the core, takes the developed traffic network as the foundation, realizes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surroun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the population 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after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s to the advanced stage.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metropolitan areas. 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has exceeded 50, enter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key infra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area is the commuting railway network which the core citi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surroun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By 2030, China will need to build 30, 000 km of commuter railways, equivalent to a third of the length of existing railways. Replacing overstretched urban subways with low-cost commuter railways could save trillions of dollars in investment. Urbanization is the biggest domestic demand in our country, but the slow urbanization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is the main cause of insufficient domestic demand and weak grow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ized metropolitan area led by the commuter railway can resolve the dilemma that "big cities do not enter, small cities do not want to g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have the power to stimulat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demand. It is a powerful engine for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a powerful weapon and a heavy weapon for shap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ur country.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radiatio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are greatly enhanced, and it is a powerful engine for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up the commuting railway plan of the main metropolitan area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make it the key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都市带建设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战略研究”(13BJL097)
【分类号】:F5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海;;构建以京沪港渝为核心的中国城市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2 陆锡明;王祥;;上海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12年04期

3 赵晖;杨开忠;魏海涛;赵文yN;;北京城市职住空间重构及其通勤模式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3年08期

4 马述林;;东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及启示[J];综合运输;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陈彦光,周一星;基于三角点阵模型的自组织城市网络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朱华友;刘海燕;孟云利;;零售商业圈区位选择及其问题规避[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4 马鹏;李文秀;方文超;;城市化、集聚效应与第三产业发展[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5 李长安,张玉芬,殷鸿福,杨巍然,黄长生;长江中游流域自然环境的对称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6 柳思维;徐志耀;唐红涛;;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城镇化动力实证研究——以环洞庭湖区域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7 蒋满元,唐玉斌;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解释[J];财贸研究;2005年02期

8 李景海;;产业圈层布局与区域差异化发展[J];财贸研究;2010年02期

9 陈倩;;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学术思想[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3期

10 肖金成;省域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现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吴一洲;;产业区位视角的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经济区划问题的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明姝;;依托公交优先保障城市交通畅通运行策略研究[A];公交优先与缓堵对策——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第26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必壮;王忠强;王祥;;网络化后上海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思考[A];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刘明姝;;依托公交优先保障城市交通畅通运行策略研究[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第26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交优先与缓堵对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宏华;山东省物流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望君;广州市森林公园时空动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璇;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8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丁志伟;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善余;世界大都市圈的人口发展及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2 蒋朝晖;中国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之辨[J];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3 王旭;;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理论意义[J];世界历史;2006年05期

4 刘宪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J];开放导报;1997年Z1期

5 汪海;以京沪港渝为枢纽重构全国综合交通网[J];综合运输;2005年07期

6 汪海;论构筑武汉至京沪港渝“十”字型发展轴及其对华中开发的意义[J];中国软科学;1997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克,管征;营造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5期

2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3 马仁锋;沈玉芳;姜炎鹏;;大都市产业升级、创意产业区生长与创意城市构建[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6期

4 约翰·卡赛德;;航空大都市:21世纪的商业流动性与城市竞争力[J];城市观察;2013年02期

5 柴彦威,史育龙;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形成、特征及其研究动态[J];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2期

6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2期

7 张绍j;;上海大都市圈空间格局新探[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余侃华;张沛;蔡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思考——西安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的实现途径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9 姚涵;柳泽;;高铁沿线大都市带的空间发展:基于国际经验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3期

10 曹传新;国外大都市圈规划调控实践及空间发展趋势——对我国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借鉴与启示[J];规划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程相占;;西方大都市带思想要略[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舆情报告之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陶松龄;甄富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演化与上海大都市增长[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长安;;长江中游资源环境的对称性与中国中部经济“金三角”建设刍议[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殷正声;;设计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名片[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伟 实习生 姜梦霓;2020年我市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格局[N];重庆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张李源清 廖志成;京广高铁开通 “京广大都市带”呼之欲出[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山东大学 程相占;大都市带:新居住模式的摇篮[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值班记者 毋佳欣 实习记者 马元聪;把握大机遇、融入大都市、迎接大发展[N];咸阳日报;2010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我国应建立几个超大规模城市[N];中国妇女报;2013年

6 胡春明;都市圈: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下)[N];中国建设报;2003年

7 石平洋;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N];学习时报;2014年

8 褚云茂;世博会:打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平台[N];文汇报;2003年

9 章昌裕;纽约都市圈形成的特色及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张忠霞 彭茜 蓝建中 陈济朋;国外如何“安放”PX项目[N];国际商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克敏;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双玲;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晓隽;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及功能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唐艺彬;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琼;城际轨道交通与珠三角大都市带经济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胡娜;东京大都市圈形成过程地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冯章献;基于一日交流圈的沈阳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与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碧云;国际大都市圈交通体系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5年

5 黄伟;我国都市圈的空间尺度与地域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9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039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