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基于旅客舒适度的高速铁路线路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0:06
【摘要】: 高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速铁路的同时,应确保列车运行品质不随速度的提高而降低。如何通过线路设计参数的合理匹配来达到提高旅客舒适度的目的,则是高速铁路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分析总结了舒适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况,论述了旅客舒适度理论,比较分析了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运行平稳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舒适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论证了国际标准ISO2631是适用于我国高速铁路旅客舒适度评价的。 探讨了高速铁路主要设计参数的研究方法,如最小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线型及长度、竖曲线半径等参数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分析总结了困难情况下竖圆曲线重叠设置条件,为标准半径的竖曲线与不小于各档速度的最小半径的圆曲线重叠设置。 分析了车辆、线路轨道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借鉴车—线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计算了在不同速度条件下高速铁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的舒适度指标值,提出了符合ISO2631舒适度标准要求的参数建议值;编写了线路舒适度综合评价程序对设计参数建议值的舒适度动力学影响进行了评价,验证了本文选取的设计参数建议值的合理性。
【图文】:

曲线,舒适度标准,曲线


方法是用年龄在17~27岁之间的100个硬坐席上的人作试验,并且用1~7Hz正弦振动对这100个人进行激扰,然后用能感觉到、有一定影响、感觉不舒适三个级别来表示。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了等舒适度曲线图1一2如下:刃架艘胭草皿.图1一ZJack一in和Liddel一的舒适度标准曲线同时,H·M·Jacklin对横向振动还规定了以下限度:在0~0.SHz这一段频率中,振动的加速度和走行品质指标是成比例的,,极限值为0.19;在0.8一4Hz的频带中,单位时间内的加速度变化和走行品质指标成比例,极限值为0.5岁s;在4一20Hz频带中,加速度和走行品质同样成比例,但极限值为0.029。4.D·Dieckmann的研究。1947年,D·Dieckmann发表了《垂向机械振动对人的影响》一文,在他的研究中

对话框,舒适度,显示面板,评价指标


等级以及评判该线路是否满足舒适度要求;若不满足舒适度要求,则返回设计值重新输入,并继续验算。图4一7综合评价结果对话框2.设计数据推荐值的舒适度验证将表4一6和4一8中不同工况下的平、竖曲线半径推荐值分别按照100、500和5000的整数倍输入评价程序进行验算,得到的平纵面舒适度指标值分别如表4一10~13。表4--10时速200km平纵设计参数舒适度验算值平平曲线半径 (m)))220000230000240000250000260000270000280000平平面舒适度 (m/s2)))0.585550.524440.469990.417770.370000.326660.28555竖竖曲线半径 (m)))10000(推荐值 )))6500(最小值 )))纵纵断面舒适度 (m/s2)))0.309990.47555表4一11时速250km平纵设计参数舒适度验算值平平曲线半径 (m)))330000350000380000400000420000450000480000500(((平平面舒适度 (m/s2)))0.644440.56000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U212.32;U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金龙;高架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舒适度测试与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年02期

2 南敬林;旅客旅行舒适度的需求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年06期

3 俞展猷;高速列车舒适度的评价[J];铁道机车车辆;1999年02期

4 万里翔,许明恒;铁道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铁道机车车辆;2001年01期

5 王悦明,王新锐;客车舒适度的评定[J];铁道机车车辆;2000年03期

6 卢津,赵洪全,许广东;铁路客车舒适度的检测与评价[J];中国铁路;2004年06期

7 陈立功,倪纯珍,张悦,胡爱军,陈海波,陆仁诚,张乃超,张雪磊;按UIC513标准评估旅客列车振动舒适度[J];中国铁路;2001年04期

8 万传风;魏庆朝;;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玉泽;高速铁路选线设计技术若干问题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18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618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