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产业结构水平 + 城市发展水平 ; 参考:《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摘要】:本文在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构建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的时间序列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测度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滞后于城市发展综合水平,但二者的线性相关性较强;2001~2010年,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秩相关系数为0.899,二者的协调发展度等级不断提高;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比西部内陆城市的协调发展度等级高。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and city development lev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and c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17 prefectur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the models of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ime series changes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level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lags behind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but th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2001 ~ 2010. The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899,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17 prefectural citi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nland cities in the wes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培育项目“我国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2012JDPY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开发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11YJC630130)
【分类号】:F592.3;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汝林,杜远生;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罗文斌;谭荣;;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定量评价——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3 麻学锋;;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张家界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梅永进,陆英英;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沙溪河沙县段水质变化[J];闽江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赵书虹;罗明义;;技术变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途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1期
7 黄蔚艳;;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8 张佑印;顾静;黄河清;;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9 高乐华;张广海;;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旅游研究;2011年04期
10 陈玉英;关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几点认识[J];旅游科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燕;;新疆各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比较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2 曾利彬;;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3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杨庆先;汤自英;;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消费者塑造价值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5 郝姣姣;吴祥云;孙一荣;;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的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6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7 张中亚;付梅臣;汝捷;杜春艳;;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9 王永桂;吴文浩;;基于AHP分析法的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10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鸳鸯;郭艳;贺传阅;杨传俊;孙愿强;;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利用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为例[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2 庄国栋;;基于企业能力的中国旅游企业品牌国际化探讨[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谢芒芒;赵敏娟;;陕西省城镇土地效率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汤新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6 吕志奎;;反思中国区域公共政策研究——缘起、现状与路向[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8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9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跃西;;论浙江现象与旅游创新[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军;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祥旭;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柏瑾;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其特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董红霞;旅行社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相关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魏巍;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远雄;工程机械企业持续竞争力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礼志;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效果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2 郭胜;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目标与措施[J];财贸研究;2003年04期
3 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旅游目的地发展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4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5 任建兰,张淑敏,周鹏;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6 ;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7 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6期
8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9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10 刘俊;;三亚海滨旅游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2 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9期
3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4 王丽珂;许洪春;;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5 徐春华;;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兰州学刊;2010年06期
6 张永锋;杜忠潮;张阳生;;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孙倩;汤放华;;基于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8 颜蕊;侯晓滨;;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王欣;李悦铮;;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10 范柏乃;张维维;朱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党晶晶;姚顺波;;县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以志丹县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天;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龚丽肖;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温宏君;西部大开发以来呼和浩特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87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8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