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保护技术展望
本文选题:潮湿环境 + 土遗址 ; 参考:《敦煌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潮湿环境土遗址,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直接实物证据的一些史前遗址,具有极其突出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也是我们保护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成因及其主要类型,总结和归纳出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分析了保护所需的技术需求,最终得出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主要是水的问题,通过水环境控制措施,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不同类别的遗址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通过保护提前介入,促进保护与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等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遗址;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方法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等结论。
[Abstract]:Soil sites in humid environment, especially some prehistoric sites, which are the direct physical evidence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ve extremely outstanding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are also important objects for our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main types of diseases in moist soil sit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sums up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wet soil sites, and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of moist soil sites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After analyzing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soil sites in humid environment is mainly a water problem. Through the water environment control measures, the protection of soil sites in wet environment can be changed into the protection of earthen sites in "dry environment". Soil sites in humid environ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display sites and non-display sites. Different types of sites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protection; through early intervention of protection, measures such as deep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ical work can be promoted. It is the direction and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site prot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to combine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reinforcement methods organically to form the comprehensive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wet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敦煌研究院;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史前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2010BAK67B16)
【分类号】:X43;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年06期
2 王旭东;;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实践——以交河故城保护为例[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3 张秉坚;周环;王旭东;;潮湿环境的定量判别初探——以杭州良渚遗址为例[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4 张虎元;李敏;王旭东;郭青林;;潮湿土遗址界定及病害分类研究[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5 ;Conservation of Jiaohe ancient earthen site in China[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年03期
6 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张鲁;;南竹加筋复合锚杆加固土遗址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7 李最雄;赵林毅;孙满利;;中国丝绸之路土遗址的病害及PS加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张景科;谌文武;崔凯;和法国;任非凡;韩文峰;;锚固灌浆过程中及工后交河故城崖体的变形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9 李黎;陈锐;邵明申;裴强强;吴宏伟;王思敬;李最雄;;经PS加固土遗址水饱和强度及加固效果的环境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10 杨涛;李最雄;汪万福;;交河故城土体裂隙灌浆材料性能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强义;李承蔚;;毛细水干湿循环对土遗址风化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2 戴鹏飞;谌文武;;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3 张雅文;王秀峰;伍媛婷;王豪;魏寅;;文物保护用无机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3期
4 蔺青涛;王旭东;郭青林;杨善龙;张艳杰;;银川西夏陵3号陵、6号陵盐害现状初步分析[J];敦煌研究;2009年06期
5 孙满利;王旭东;;植物保护潮湿地区土遗址适应性分析研究[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6 张虎元;李敏;王旭东;郭青林;;潮湿土遗址界定及病害分类研究[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7 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张景科;;楠竹锚杆加固土遗址黏结力研究[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8 刘炜;王力丹;孙满利;;冻融破坏对汉长安城遗址土的结构影响研究[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9 邵明申;裴强强;王思敬;李最雄;王恩志;;PS非饱和入渗的现场试验[J];敦煌研究;2012年03期
10 邵明申;李黎;裴强强;王思敬;李最雄;;环境因素对PS加固土遗址效果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思敬;王彦兵;邵明申;李黎;;PS溶液渗透对非饱和土的增强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李最雄;郭青林;;古遗址保护与加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3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和法国;交河故城崖体裂隙灌浆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刘平;土建筑遗址表部干缩开裂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邵明申;PS加固对非饱和遗址土的渗透特性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梁涛;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赵林毅;应用于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的两种传统材料的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斌;石质文物保护用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宇翔;交河故城崖体锚杆加固数值模拟与设计参数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杜建华;石拱桥防风化材料研发理论及试验方案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同瑞;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土地温度场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宪朝;PS渗透加固潮湿环境土遗址效果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李舒;骆驼城土遗址抗震稳定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8 潘昌初;醇胶体系鸟粪层磷灰石矿化过程模拟及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光吉;南竹加筋复合锚杆在文物崖体加固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蔺青涛;甘肃瓜州锁阳城遗址墙体盐分调查与分布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建军,王家澄,程国栋,李芳,俎瑞平;西北地区古代生土建筑物冻融风蚀机理的实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2 韩军,丁秀丽,朱杰兵;岩土锚固技术的新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5期
3 单霁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J];城市规划;2008年12期
4 单霁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下)[J];城市规划;2009年01期
5 李最雄;张鲁;王亨通;;砂砾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进一步研究[J];敦煌研究;1993年03期
6 李最雄,王旭东,郝利民;室内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半坡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7 李最雄,王旭东,张志军,周铁,何帆;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8 黄克忠;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物科技保护[J];敦煌研究;2000年01期
9 苏伯民,李最雄,胡之德;PS与土遗址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J];敦煌研究;2000年01期
10 王旭东,张鲁,李最雄,王昌丰,郦伟堂;银川西夏3号陵的现状及保护加固研究[J];敦煌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王红喜;高性能水玻璃悬浊型双液灌浆材料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芸,袁萍,刘爱武,姚峰;江苏盐城地区气层损害及保护技术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2年01期
2 齐伟军,赵艳秋;建筑施工综合环境保护技术[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2期
3 ;新超低渗油层保护技术首次在冀东试验[J];中国石油石化;2005年16期
4 张银;周孟然;;煤矿井下电网漏电故障及保护技术分析[J];煤矿机械;2006年12期
5 于洪淼;;电化学整流装置中晶闸管触发电路的抗干扰及保护技术[J];氯碱工业;2007年S1期
6 张安宁;尹中会;梁超;苏畅;;带式输送机防纵撕超前保护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10期
7 程道彬;冯军;;我国电缆防火技术现状及展望[J];电气工程应用;2001年04期
8 徐静亚;;逆变焊机IGBT驱动及保护电路的比较分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刘兆华;潮湿环境与人体健康[J];健康;1995年08期
10 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王旭东,谌文武;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彪;;土遗址搬迁保护技术研究——南京市“江东门遗骸遗址”搬迁保护技术[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龚光言;;单体十八胺停用机组保护技术在N125机组上的应用[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卫斌;;试论软件保护技术[A];第三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4 赵玉成;;关于软件保护技术[A];第二次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7年
5 杭悦宇;;江苏稀有濒危药用植物的现状和保护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朱建启;刘衍珩;汤岩;田奇;;软件保护技术[A];2006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夏照帆;麦克·杰森;克莱格·玛络依;;心肌保护技术对细胞内钠和pH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甘祥彬;崔杨;;大功率IGBT驱动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张继辉;;浅谈DC-DC电源模块常用的保护技术[A];2009第十三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鄢仁辉;;福州泛船浦教堂神父楼整体旋转平移设计及施工[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晓涛;软件保护技术呼唤新风[N];网络世界;2008年
2 张开颜;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召开年会[N];中国档案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胡唯元;新保护技术:为土遗址“强身健体”[N];科技日报;2008年
4 邬中建;南瑞超高压线路保护技术取得新成果[N];中国电力报;2007年
5 袁冰洁;油气层开发:改造之前先保护[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濮阳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李文颖;土质古城墙保护技术初探[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边歆;“组合拳”的精髓[N];网络世界;2010年
8 甘肃省博物馆 马清林;潮湿环境下壁画地仗加固材料与保护技术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4年
9 陕西省果树研究所 葛世康;果树害虫天敌的保护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1年
10 记者 杜英;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3 冯楠;潮湿环境下砖石类文物风化机理与保护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尹立杰;遥感影像数据的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曾余瑶;多孔材料吸附行为的理论计算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邵明申;PS加固对非饱和遗址土的渗透特性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陈春风;光网状网中的路径保护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鲁文军;自适应原理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迟长春;过载保护数学模型及其算法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10 李锋;面向数据挖掘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海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新型保护材料合成与初步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张宪朝;PS渗透加固潮湿环境土遗址效果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博;土遗址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预报模型[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海锋;基于随机有限元的土遗址结构安全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怡;地下土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舒;骆驼城土遗址抗震稳定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7 韩国强;土遗址化学加固效果评价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王菲;植物保护土遗址的可行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李松t,
本文编号:1790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9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