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养生旅游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养生 + 森林养生旅游 ; 参考:《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02期
【摘要】:从国内外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旅游的相关概念及背景着手,概括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内涵和特征,重点梳理了国内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研究、资源研究、市场需求及市场调查现状、产品开发策略等相关研究成果,并从提高森林养生旅游的社会认知度,加强森林养生旅游资源研究,加强市场营销策略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注重森林养生文化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开发森林养生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background of health tourism,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are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resource research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in China are emphatically combed out. Market demand and market research status,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cial awareness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marketing strategy and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forest health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
【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C2010033)
【分类号】:F326.2;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万臣;;森林保健旅游开发之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2 吴利;陈路;易丹;;论养生旅游的概念内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3期
3 谢哲根,刘安兴,许祖福,陈学堂,陈安统;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唐建兵;;森林养生旅游开发与健康产业打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李萍;森林环境健康因子的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6期
7 陈传康,冯若梅,李蕾蕾;第四医学与康体休闲、康复养生的旅游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2期
8 林轶;;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0年07期
9 薛静,王青,付雪婷,葛淼;森林与健康[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4年03期
10 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辨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杨光 林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杨光 林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素兰;森林养生旅游消费意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东刚;张志斌;;基于森林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的小陇山林区旅游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杨财根;郭剑英;;近10年我国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3 李少宁;韩淑伟;商天余;鲁韧强;张玉平;潘青华;金万梅;;空气负离子监测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4 黄宇;罗艳菊;毕华;陈春福;;市场导向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5 陈祖群;;广西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6 黎森;王娜;;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及开发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7 李伦富;;山岳型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彭万臣;;森林保健旅游开发之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9 殷倩;俞益武;薛丹;哀建国;张倩;;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年05期
10 杜卫红;;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吴舒;李青山;;六环石在纺织品中的应用[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述德;邓守刚;陈英;;构建“环腾冲生态康疗休闲旅游圈”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李红波;;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构想[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谷建才;;森林与人类生活环境[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玉丽;任士福;;谈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述德;邓守刚;陈英;;构建“环腾冲生态康疗休闲旅游圈”的思考[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朱铨;俞益武;卢国耀;张稼敏;孟明浩;;森林生态保健区建设探讨——以台州方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韩明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数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胡卫华;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向明;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李宇宏;黑龙江省望奎县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9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茜;空气电离生成气对黄瓜储藏品质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静静;中国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实生群体性状变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林冬青;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郑伟俊;武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黎禹;中国林产品分类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晓珍;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陈男;神农架林区森林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潘日鸣;炎陵县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曾毅晶;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乡土意境营造[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严伟宾;城市森林游憩项目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其国;着力营建金寨“生态氧吧”[J];安徽林业;2005年02期
2 孙玉红,朱小平;试论我国现代体育养生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于永生;常洪霞;;黑龙江省不同人群体育旅游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4 田广增;;我国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彭万臣;;森林保健旅游开发之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6 郭阿君,岳桦;观赏植物挥发物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3年06期
7 任占敏,常淑华;《黄帝内经》养生、康复思想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谢哲根,刘安兴,许祖福,陈学堂,陈安统;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9 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胡涌,张启翔;森林公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兼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林t释,
本文编号:1920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2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