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以浙江安吉为例

发布时间:2019-03-02 11:44
【摘要】:乡村旅游地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文献回顾,引入旅游获益中介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浙江安吉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探讨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获益是社区归属感影响社区参与的中介变量;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高于通过中介变量旅游获益对社区参与的间接效应(0.55×0.27);旅游地居民对个人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和研究不足。
[Abstract]:Residents of rural tourism areas are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mmunity belonging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areas is relatively weak.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tourism benefit intermediary variable is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the community belonging-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area residents. Taking Anji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mmunity belonging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ere discussed through fiel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e of belong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ourism benefit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ourism benefits are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belonging ha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direct effect (0.48)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rough intermediary variable tourism (0.55 脳 0.2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occupation and touris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tourism.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nd research inadequaci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旅游系;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空间分异及作用机制研究”(41071099)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丁凤琴;;关于社区情感的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0年07期

2 杨兴柱,陆林,王群;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3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4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5 汪侠;甄峰;吴小根;张洪;刘泽华;;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6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年04期

7 翁时秀;彭华;;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年09期

8 蒋依依;王仰麟;成升魁;叶敏婷;;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理论[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钒;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参与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志文;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潘少兵;刘峰;;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志飞;丁黎明;;青年旅游者乡村游购买决策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4 陈志永;王化伟;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陈志永;王化伟;毛进;;民族村寨居民与旅游经济增权感知空间分异[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6 惠红;杨梅;刘畅;;景区经营中民营企业与社区双赢发展机制创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吴其付;邓贵平;;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困境研究——基于“政府失灵”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周常春;杨光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陈佳丹;余艳艳;;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2期

10 张晓慧;;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志永;李乐京;梁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 韩国圣;张捷;黄跃雯;钟士恩;;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分类及影响因素——以天堂寨景区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刘俊;楼枫烨;;国际旅游岛开发背景下海南世居少数民族社区边缘化——海南三亚六盘黎族安置区案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5 周丽君;杨丽佳;;向海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感知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6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郭喜梅;李伟;;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增权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浩;;以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路径探析[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玉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慧琴;国家级森林公园投资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林明太;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刘新;虚拟品牌社群对品牌忠诚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佳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凡;基于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庆强;城市社区公关发展路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虞晶晶;品牌社群融合对品牌忠诚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娴;来沪人员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史登峰;住区商业设施的控制性策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席文;福建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可武;乡村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云;周业勤;;社区参与不足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罗英豪;;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现代城市社区意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孙玉军,韩艺师,彭绍兵;旅游风景区索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张春燕;熊竞;蔡永记;;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张桂蓉;程伟波;;城市居民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实证分析——以长沙市Y社区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闵忠荣,丁小兰,郑林;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以南昌为例[J];城市问题;2002年06期

8 邓遂;现代城市社区情感障碍分析[J];城市问题;2003年04期

9 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J];城市问题;2008年03期

10 杜宏武;影响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居民满意度因素——以珠江三角洲地区若干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岚芳;基于民众满意度的社会发展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振华;利益、认同与制度供给: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焦莉莉;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动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轶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提升研究——以临安白沙村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汪芳;郝小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08期

4 黄娅;严兴;;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培育研究[J];农业经济;2009年08期

5 樊忠涛;;基于创新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6 王小会;;浅析乡村旅游的乡村性[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年02期

7 明跃玲;;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的主体意识培养——以湘西德夯苗族村寨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殷蕾;;乡村旅游社区参与问题浅析——基于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20期

9 何喜刚;高亚芳;;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09年06期

10 高亚芳;吴昱群;;新农村建设的视角: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研究[J];社科纵横;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方红;;布依族乡村旅游与人才开发[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2 杨冠雄;;海南有必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兼论乡村旅游应当做成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品牌[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冯焕龙;陈晓键;;陕北地区乡村旅游思考——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迪力夏提·司马义;买托合提·阿那依提;;哈密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潘宜;程望杰;;村庄有机更新中乡村旅游特色的保护与挖掘[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8 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翁孟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廖珍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石磊;湘西乡村旅游开发的几大误区及措施[N];团结报;2005年

3 乡村旅游北京模式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 张慧光 安金明 邹统钎 张晓军 蔡红 赵广朝 王维佳 张伟 刘玲等;行业管理有序 景观保护有章[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吴丹;“乡村大餐”助推贵州山地旅游[N];贵阳日报;2005年

5 习秋;乡村旅游项目应如何开发[N];河南科技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王小润 李慧;乡村旅游:三十年与三个华丽转身[N];光明日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潘国雄;加快乡村旅游力度[N];贵州民族报;2008年

8 史洪跃;黔西倾力打造解放村乡村旅游[N];毕节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太平 实习生 杨荣生;做好规划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N];常德日报;2008年

10 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 熊晓红;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时少华;权力结构视角下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江民锦;旅游业对井冈山区发展的影响及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郭进辉;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8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9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10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娴;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茂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4 廖珍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张晓鸣;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张华;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隽妮;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于晓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成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西华大学;2010年

10 甘飞云;宋代乡村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3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33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c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