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云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8:17
   云南省地理位置独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2007年云南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8%,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20.8%,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占全省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2%,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8.5%。随着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和关联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与此同时省内各州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也开始凸显。 本文应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讨论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问题,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来定量确定影响云南省16个州市旅游经济差异的因素,并得出五分法的划分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云南省旅游经济整体实力的协调对策。 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现状、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述。界定了差异、区域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旅游经济、区域旅游经济等概念;基本理论主要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部分是云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总体态势研究,阐述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测度指标的选取及测度方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旅游业总收入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对云南省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状况做了阐释。第四部分是云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类型划分。介绍了如何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并得到五分法的聚类结果,把云南省16个州市分为五类型,即旅游经济发达型、旅游经济较发达型、旅游经济一般型、旅游经济欠发达型和旅游经济落后型。第五部分是云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协调对策思考。在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总要求的指导下,提出了提高云南省旅游经济整体水平的总体对策以及不同类型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第六部分是结论。指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与待议问题。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旅游总收入,云南省


3、旅游业的发展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1989年和2003年入境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下降的非常明显,但国内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受到的影响很小,基本没有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造成损失。这一方面说明旅游业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云南省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州市分析(一)旅游总收入比较1996一2006年的旅游总收入数据(图3.7)可以看出,近n年来,各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基本都呈递增趋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昆明市的旅游业发展最好,可以看出昆明市的旅游总收入几乎相当于其它巧个州市的旅游总收入之和;大理、丽江次之,近年来旅游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长;普洱、昭通、临沧、怒江的旅游业排在最后,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州市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旅游发展势头都很好,但它们之间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却在不断拉大。180一旅游总收入

密度图,旅游总收入,云南省,密度


图3.91996一2006年云南省16个州市旅游总收入人均密度数比较地均密度即各州市的土地面积与其旅游总收入的比值,反映每平方公里土地所创造的旅游收入;人均密度是各州市的总人口与其旅游总收入之比,即平均每人所拥有的旅游收入。通过比较发现,地均密度数(图3.8)所展示的旅游收入状况与各州市的旅游总收入情况基本一致。各州市的旅游总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昆明市明显位于第一而且较其它州市高出许多;丽江、西双版纳、大理、德宏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较好,仅次于昆明,呈现逐年递增;玉溪、曲靖、保山、红河、文山、迪庆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一般;昭通、普洱、临沧、楚雄、怒江的旅游业发展较差,而且旅游收入的增长率非常小。由图3.9可知,各州市的人均密度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

旅游总收入,云南省,比重,旅游经济


第三章云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并异总体态势分析由表3.6可明显得出,除昆明市之外的其它巧个州市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虽然中间有一点波动,即1998年比1997年略有降低,2000年比1999年略有减少,但总趋势是扩大的,且扩大的幅度不断增加,也即它们之间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基础水平、区位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同时现代化的营销宣传手段、科技的应用,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巧个州市间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却在不断减小,这一结果与表3.5相一致,说明各州市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都在加大对旅游的投资开发力度。通过比较发现:昆明市较大的旅游收入值对总体差异比较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因为不管是否把昆明市包括在内,其总体的变化趋势是不变的,这不会影响到对总体差异的把握。旅游业产业地位比较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栋雁;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兰兰;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大理州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2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