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新工科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建设成效与实施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11 00:10
   旅游地学学科始创于1985年,自2015年开始,多个高校依托相关专业先后招收旅游地学方向本科生,促进了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将地质、地理、旅游管理和城乡规划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2020年被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旨在培养满足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和新经济发展等需求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分析社会需求和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特色,借鉴兄弟院校旅游地学本科方向的建设成效与办学经验,提出了该专业办学的实施策略,通过构建"四元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以"基础+模块+实践+创新"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新工科教学团队、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和过程考核模式、加强科学研究并促进本科—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等措施,提高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部分图文】:

人才,工科,新平,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工科的新标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应该具有地学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和管理的新能力体系,掌握“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的综合性新知识体系,拥有优秀的职业能力、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能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协作的新素养体系。为了达到这个新标准,创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技双创的新平台,推动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规律,同时吸收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参与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吸引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科技科研素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新结合,形成“四元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模式广泛汇聚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合作办学、联合就业、共同发展,满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对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随着科技革命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对经济、技术和产业产生新需求,新需求将产生新标准,从而推动新平台、新结合的更新与改进,进而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新需求的人才。“四元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改进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符合社会新经济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需求。

模块图,培养方案,人才,模块


教育部提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侧重培养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新工科建设更加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因此,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制定以“基础+模块+实践+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图2)。该方案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促创新,注重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和人文精神,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掌握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基础知识和方法,具备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厚基础是指通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科技前沿等课程,旨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包含数学类、管理学类等学科基础类课程,地学类、旅游地学类、旅游管理类和规划设计类等专业基础类课程,旨在夯实“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均为必修课,主要在大一和大二完成。宽口径是指多元化培养课程模块,均为选修课。按专业特色、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设置多个课程群,如国家公园课程群、旅游管理课程群、传统地学课程群等,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一个或多个课程群进行多元化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上学期完成,旨在加强专业学习深度、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特长。重实践指强化实践教学过程,融校内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科研基地等场所为一体,由专业技能实践类、学科基础实践类和创新创业实践类等递进式实践环节组成,旨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促创新主要指创新创业和科学研究,低年级阶段通过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实地考察与测量等环节培养创新意识,高年级阶段通过学习“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龙;吴海刚;;新工科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年08期

2 孙波;于莹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仪器类专业的改革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年49期

3 马志新;朱杰;周兵;;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机制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年05期

4 孙英浩;谢慧;;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Z2期

5 胡晓霞;白燕燕;李瑞;;新工科背景下独立院校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年11期

6 卢宏;陈少芳;;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18期

7 巫英慧;蔺深;;校企合作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山东协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旅游;2019年07期

8 汤黄靖;;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S1期

9 冯伟林;向从武;;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当代经济;2016年02期

10 巫英慧;;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昊;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谭菊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王路婷;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完全学分制本科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3 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4 金李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ZJ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5 翟孝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路径研究[D];渤海大学;2018年

6 李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清;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8 王蕾;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程新杰;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10 朱晓慧;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8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78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