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15:53
   选取青海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点指数分析、缓冲区分析,揭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类型以传统技艺类民俗类、民间文学类为主;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分布;东部地区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集聚区,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4A级及以上旅游区在地理分布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较一致。基于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类型差异、空间分布差异、旅游区组合开发模式。
【部分图文】:

分布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类型结构


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划分。据统计,目前青海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十大类(图1)。从级别上看,青海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7项。由此可得,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省级项目为主。从类型上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共计90项,占总数的26.47%;其次是民俗类、民间文学类,分别占总数的18.53%、12.35%;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数量相对较多,各占总数的9.71%;传统美术类、传统体育类、传统医药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少,分别占总数的6.76%、5.29%、5.29%、3.53%、2.36%。由此可见,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呈非均衡发展态势,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化现象。四、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分布图,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青海省


从核密度图来看(图2),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形成单个高密核心区、核心辐射区和两个低密度分布集聚区。单个高密核心区由西宁市、海东市大部、海南藏族自治州西部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边界地带所构成,而核心辐射区主要以高密核心区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扩散,呈现等级分布态势,主要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两个低密集聚区分别为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地区,以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此外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与核心辐射区连接,形成延绵带。由此可得,东部地区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集聚区,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2. 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密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青海省,类型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包括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曲艺类、传统戏剧类、传统体育类。根据特征与价值,可将其开发为演艺体验型旅游产品。以基础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为载体,结合自然环境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富有地方特色、演艺主题突出、体验性和娱乐性强的演艺特色小镇。该模式有效整合与集聚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整体性和差异化开发,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和层次游客的需求。例如将传统歌舞表演发展成为各种大型的实景舞台剧场,定期演出。发展体育旅游,将玉树赛马会、热贡马术、德都蒙古布格围鹿等体育竞技活动进行合理安排,提高赛事活动参与性与知名度。开发娱乐和互动项目,将土族轮子秋、藏族棋艺、土族鼓舞等作为地域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体验式旅游开发。图3 青海省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红;;试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9年04期

2 康建辉;张勇军;孔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郝力;;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9年01期

4 杨建鹏;;西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年04期

5 范文臣;;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2年01期

6 王东;刘永静;;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学;2019年23期

7 陈露;王珍;;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提取与地方文创产品开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34期

8 张杰;赵丽苹;章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校园的传承与保护——以茶坑石雕刻技艺为例[J];智库时代;2019年52期

9 刘春玲;;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阐释[J];阴山学刊;2019年06期

10 王元;孙玫璐;;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创新——基于传统学徒制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9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冬雪;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云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3 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王水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彭金城;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乙仿;生态民俗视域下的三门祭冬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2 朱晓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3 刘丽莎;后工业时代语境下白鹭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可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刘佩颖;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6 廖倩;黔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

7 贾曜榕;山西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现状及传播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8 谢钰姣;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9 余妤;高职院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途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

10 朱小伟;纪录片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8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b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