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7 04:05
峡江地区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理单元,有着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交通要道,上连成都平原、下接江汉平原,并以这两个地区为依托,向长江中下游、中原、西南地区延伸。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峡江地区接触全国各地不同文化因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致使峡江地区物质文化面貌非常复杂。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面貌,揭示峡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构成情况,并希望通过对墓葬材料的分析透露出一些社会、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先对峡江地区汉晋墓葬形制和部分文化面貌比较复杂的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尝试按照文化因素的不同来源进行型式划分,然后在墓葬和器物型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的来源将峡江地区墓葬文化因素分成甲(中原文化因素)、乙(本地区域文化因素)、丙(长江中下游文化因素)、丁(西南夷地区文化因素)、戊(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己(域外文化因素)、庚(南方文化因素)七组。 结合前人分期成果,以文化阶段转变为依据,参考重大的历史活动,将汉晋墓葬进行了重新分为五期,并讨论不同时期各组文化因素的强弱演变。发现自西汉中期以来,峡江文化一直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除汉、晋文化两...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峡江地区地理特点
二、峡江地区汉晋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选题意义
第一节 文化因素分组
一 墓葬形制研究
二 器物类型学研究
(一) 陶器
(二) 铜器
(三) 瓷器
(四) 其他
三 文化因素分组
第二节 文化因素各期之演变及背景分析
一 分期
二 汉晋文化演变
三 文化变迁的背景分析
小结
第三节 峡江地区文化特点
一、物质文化因素极为复杂
二、墓葬资料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信仰观念也比较复杂
三、对强势政治经济文化的依附性
四、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
五、峡江地区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文化传播中介
小结
结语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介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巫山水田湾东周、两汉墓发掘简报[J]. 罗宏斌,陈艳. 文物. 2005(09)
[2]从重庆地区考古材料看巴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进程[J]. 蒋晓春. 文物. 2005(08)
[3]破镜考[J]. 索德浩. 四川文物. 2005(04)
[4]三峡库区秭归小厶姑沱六朝墓清理简报[J]. 罗运兵,望青松,丁伟,李菲. 江汉考古. 2005(02)
[5]简牍和考古所见汉代河西走廊与蜀地之间的交往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李永平. 四川文物. 2004(06)
[6]四川钱树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佛像札记[J]. 宿白. 文物. 2004(10)
[7]湖北秭归石门嘴遗址发掘[J]. 王立新,王凤竹,黄文新,于孟洲. 考古学报. 2004(04)
[8]道教在巴蜀初探(上)[J]. 卿希泰.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5)
[9]西汉前期的蜀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J]. 周永卫. 史学月刊. 2004(09)
[10]中原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阶段性[J]. 李梅田. 文物世界. 2004(03)
博士论文
[1]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 蒋晓春.四川大学 2005
[2]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 罗二虎.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中小型墓葬研究[D]. 张玲.吉林大学 2005
[2]汉晋时期长江流域出土胡人俑的初步考察[D]. 尹俊霞.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61875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峡江地区地理特点
二、峡江地区汉晋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选题意义
第一节 文化因素分组
一 墓葬形制研究
二 器物类型学研究
(一) 陶器
(二) 铜器
(三) 瓷器
(四) 其他
三 文化因素分组
第二节 文化因素各期之演变及背景分析
一 分期
二 汉晋文化演变
三 文化变迁的背景分析
小结
第三节 峡江地区文化特点
一、物质文化因素极为复杂
二、墓葬资料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信仰观念也比较复杂
三、对强势政治经济文化的依附性
四、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
五、峡江地区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文化传播中介
小结
结语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介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巫山水田湾东周、两汉墓发掘简报[J]. 罗宏斌,陈艳. 文物. 2005(09)
[2]从重庆地区考古材料看巴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进程[J]. 蒋晓春. 文物. 2005(08)
[3]破镜考[J]. 索德浩. 四川文物. 2005(04)
[4]三峡库区秭归小厶姑沱六朝墓清理简报[J]. 罗运兵,望青松,丁伟,李菲. 江汉考古. 2005(02)
[5]简牍和考古所见汉代河西走廊与蜀地之间的交往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李永平. 四川文物. 2004(06)
[6]四川钱树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佛像札记[J]. 宿白. 文物. 2004(10)
[7]湖北秭归石门嘴遗址发掘[J]. 王立新,王凤竹,黄文新,于孟洲. 考古学报. 2004(04)
[8]道教在巴蜀初探(上)[J]. 卿希泰.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5)
[9]西汉前期的蜀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J]. 周永卫. 史学月刊. 2004(09)
[10]中原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阶段性[J]. 李梅田. 文物世界. 2004(03)
博士论文
[1]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 蒋晓春.四川大学 2005
[2]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 罗二虎.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中小型墓葬研究[D]. 张玲.吉林大学 2005
[2]汉晋时期长江流域出土胡人俑的初步考察[D]. 尹俊霞.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61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6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