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碳排放视角下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生态效率研究——基于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

发布时间:2018-01-23 12:51

  本文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效率 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 GML指数 出处:《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效率关乎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双重问题,要保证在实现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同时将环境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C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产物,成为改善全球环境问题的焦点。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生态,并从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方面影响土地生态效应,分析其影响机理将有助于最小化土地利用成本,最大化土地生态价值。论文运用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将CO_2排放量作为生态效率的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转型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测算2006—2014年江苏省13个城市在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生态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以期缓解经济快速增进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CO_2过度排放以及能源过度消耗,使得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生态低效率;2006—2014年江苏省总体平均生态效率值为0.827,若能够充分利用当前技术水平,资源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在平均意义上可以提高17%;江苏省生态效率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关联性和集聚效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地域不均衡性,纯技术进步是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规模变化的区域差异幅度最大,是构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
[Abstract]:Ecological efficiency is a dual problem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uch as environmental impact, should be kept to the minimum while the norm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alized, and tha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uch as .CO-2 will be regarded as the main product of global warming.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ffects land ecolog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impacts land ecological effects from input and output of land. The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will help to minimize the land use cost. The mixed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model and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were used to maximiz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land. The CO_2 emission is regarded as the non-expected output index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input and output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of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4 in the context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were measured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s were decomposed.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by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essive emission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the cities make many cities generally have ecological inefficiency; The averag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4 is 0.827. If the current technology level can be fully utilized, the resource intensity and pollution emission intensity can be increased by 17% on average.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re i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 in ecological efficiency. The growth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presents a regional imbalance, and pur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TFP. The range of regional variation of technological scale is the largest,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ake up the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3004)~~
【分类号】:F301.24
【正文快照】: 生态效率的界定首先在1990年由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将其定义为,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物,并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影响逐渐减少到和预估的地球承载水平相同的程度,并同时达到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翠云;任景明;王如松;;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J];生态学报;2014年01期

2 郭艳桃;;生态效率: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新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12期

3 刘勇;姚星;;追求生态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生态经济;2006年03期

4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5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6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7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8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9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10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群弟;董玉祥;;广州市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测度与分析[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潘况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丽江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5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9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高峰;调研城镇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N];咸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宋丹;长春市低碳土地利用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矫德阳;中俄边境贸易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方法与应用[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宇文;湖南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王亭停;海淀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7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57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