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能源开发区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04 02:51

  本文选题:生态补偿方式 + 农户可持续生计 ; 参考:《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生态补偿是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有助于客观评价生态补偿效果。该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选择榆林市为研究区域,定量分析了农户生计资本及生计策略现状,并探讨了不同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榆林市农户生计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同能源开发类型区存在一定差异性,煤炭资源开发区农户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均高于油气资源开发区相应资本水平;资金补偿、物质补偿、政策补偿这3种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均为正向,t检验结果显示在5%水平上显著;生态补偿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农户生计策略正向影响作用显著,农户也容易接受生态补偿组合方式。针对不同类型能源开发区,应选择适当的组合补偿方式,通过多样化手段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建立能源开发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Abstrac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ordin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ying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farmers' livelihood is helpful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chooses Yulin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and livelihood strateg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thods on farmers' livelihood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in Yulin City is relatively high,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energy development areas. The level of finan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is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apital level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zone; The effect of policy compensation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is significant at 5% leve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od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Farmers also easily accept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ergy development zones, we should choose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compensation methods, improve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level through diversified means,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energy development zones.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42、41261040) 宁夏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NGY2016073) 宁夏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团队项目(20150102)
【分类号】:F323.8;F812.45;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依;生态补偿 势在必行[J];沿海环境;2002年08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黄秀蓉;海洋生态补偿的制度建构及机制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杜洪燕;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及环境结果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1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841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a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