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
本文选题:易地扶贫搬迁 + 社会文化转型 ;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导致了权力的支配方式从显性转变为隐形,且支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持续加强。所以,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拆迁与生活安置等实践过程都需要加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治理要素,并慎重考虑贫困群众的意愿与适应能力,做好及时的成效评估,若非如此,则可能产生不愿看见的相应后果。
[Abstract]:As a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task, the change of l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economic effect in operation, and seldom looks a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ulture, neglecting it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etu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elo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ulture changes the ideas and actions of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and also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wer from dominance to invisibility,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domination ar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practical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add the elemen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under specific space-time conditions, and carefully consider the willingness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poor people, and do a good job in evaluating their effectiveness in a timely manner. If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consequences may be undesirable.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AD框架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动协商型扶贫开发模式研究”(编号:16AGL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323.8;D63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军;;文化转型与少数民族脱贫——以贵州少数民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08期
2 赵旭东;;循环的断裂与断裂的循环——基于一种乡土社会文化转型的考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3 卯丹;;从西北蒙古穆斯林到西南汉人——乌蒙高地卯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个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4 赵旭东;;人类学与文化转型——对分离技术的逃避与“在一起”哲学的回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赵旭东;周恩宇;;道路、发展与族群关系的“一体多元”——黔滇驿道的社会、文化与族群关系的型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6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赵旭东;周恩宇;;国家作为“外人”——一个西南山地民族的认同边界及其纠纷调解过程中的国家角色[J];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 叶敬忠;孙睿昕;;发展主义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J];江海学刊;2009年04期
10 徐晓光;;为“蛊女”鸣冤——黔东南苗族“蛊”现象的法人类学寻脉[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探索与争鸣;2017年05期
2 姚伟华;;文化认同视域下广场舞健康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3 赵旭东;;作为文化的法律与法律人类学的问题回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4 雷望红;;动员型调解:乡村纠纷调解体系的适应与重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赵旭东;单慧玲;;中国走廊学发凡——从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带一路”[J];思想战线;2017年02期
6 赵旭东;;微信民族志与写文化——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观察、新探索与新主张[J];民族学刊;2017年02期
7 周恩宇;卯丹;;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8 赵旭东;张洁;;乡土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9 谭紫微;;现代理性干涉下的乡村文化再认知与规划应答[J];建筑与文化;2017年03期
10 王潇;;文化转型环境下维护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思考[J];西藏教育;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东;;枝杈社会与乡土社会的文化转型[J];民俗研究;2015年04期
2 赵旭东;;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J];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3 龙正凤;;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对新生代苗族农民工婚恋影响弱化研究[J];黑河学刊;2015年01期
4 赵旭东;朱天谱;;反思发展主义:基于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5 王铭铭;舒瑜;;跨越边界与范式——《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导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聂羽彤;;苗族女性服饰传承与变迁的心理阐释——对黄平、镇宁及贞丰服饰的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02期
7 赵旭东;;在一起: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视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赵旭东;周恩宇;;国家作为“外人”——一个西南山地民族的认同边界及其纠纷调解过程中的国家角色[J];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10 赵旭东;;“灵”、顿悟与理性:知识创造的两种途径[J];思想战线;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2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3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戚攻;网络文化对现实文化的影响[J];探求;2001年04期
5 刘国平;加强面向现实的吉林省文化研究[J];新长征;2001年10期
6 陈仕龙;文化建设的几个关系[J];群众;2003年07期
7 孔令友;挖掘历史文化瑰宝 繁荣秦淮文化产业[J];求是;2004年06期
8 王舒;;“文明冲突”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9 乌云巴图;;草原传统文化的流变与特征[J];实践;2006年03期
10 郭成龙;;法律文化:一个概念的澄清[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倩;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明轩;语用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及其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现象[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2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2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