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9 05:43
【摘要】: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据着中心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业转移,方式上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迄今为止,转移人数达到3亿多人,这个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和世界上任何国家发生的人口流动和就业转移。毫无疑问,劳动力的跨产业和跨空间转移为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另一方面,快速大规模的转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些列经济社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与我国社会经济与民生发展产生关联,还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快速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样还是农业劳动力模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所以,本篇文章的核心就是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项问题的深入探索。围绕这一核心,文章首先阐释了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考察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进行了挖掘、提炼、限定。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作了详细梳理和总结,从转移渠道、转移方式、转移效果、转移主体等方面提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人力、政策、环境、管理五个方面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接着从横向的角度,考察了以英、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的四项建设性建议,即对农村土地制度政策进行有效调整、对户籍管理机制实施变革、创建城乡统一劳务市场、对当前农村保障机制进行改进与完善。
[Abstract]:As the largest populous country and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transfer of rural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ural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has begun to transfer to non-agri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including local transfer and remote transfer. So far,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has reached more than 300 million, more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 and i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ross-industry and cross-spatial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pid and large-scale transfer has also brought about an unprecedented lis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will not only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hange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herefore, the cor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round this core, the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vestig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excavates, refines and limi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stud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in detail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mobility in China,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fer channel, transfer mode, transfer effect and transfer subject,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from five aspects: system, manpower, policy,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Then, from a horizontal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India,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at is, to adjust the rural land system policy effectively,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create a unified labor marke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current rural security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2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3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4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5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7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9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10 刘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学术界;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3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4 任衍刚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N];山西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王科岩;托县1万余名农民脱离土地实现转移就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保金;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吴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农民日报;2008年

8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智林;市府紧急部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玉溪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振兴;科区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通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10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2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02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