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拜泉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20:50
   土地是自然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水土流失是全球范围内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当其演变到一定程度,会对整个环境系统造成重大冲击甚至生态恶化,诱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致使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对于及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制定相应治理和保护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商品粮的主产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质量退化、粮食生产能力下降。本文选取地处漫川漫岗黑土核心区的拜泉县为研究区,依托RS和GIS等技术手段与分析方法,利用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该县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定量分析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在土地利用的作用下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分异过程及格局,以期为地方政府准确掌握县域生态变化态势,进一步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绿度、热度、湿度和干度均为反应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经过主成分变换的RSEI能够综合地反映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1985-2017年拜泉县RSEI呈上升趋势,增幅20.16%,生态等级以良为主,生态等级为差、较差和中等的所占面积呈下降趋势,优等级地所占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地区所占面积高于退化区域所占面积,总体上生态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2)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显著,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北部区域的长春镇、大众乡和兴农镇以及偏东北方向的上升乡和国富镇。(3)拜泉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1985-201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以转出为主,变化较为平稳,但耕地RSEI依旧呈现增长的趋势,耕地质量提升,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林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且变化最为剧烈,二者RSEI波动性增加;建设用地逐年平稳增长;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但水域RSEI明显低于其他各类地RSEI。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均使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差异显著。(4)绿度指标逐渐成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正向作用的重要指标,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治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主导作用,也形成拜泉县有利的气候条件。增加植被使得研究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较大,未来提升绿度指数仍旧是拜泉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5)针对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结果,发现现今拜泉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用地方式及布局、强化分区治理、加大管理力度、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生态产业等几个方面给出对策与建议。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826;F301.2
【部分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行政区划图,拜泉县,行政区划图,地理位置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概况及数据处理概况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部,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0′E~126°31′E、47°20′N~47°55′N,全县域面积 3599 km2市、北安市相望,南接明水县,西与依安县毗邻,北连克山、克东县中农业人口 49.7 万人。拜泉县下辖 7 镇、9 乡、186 个村。

拜泉县,动态度,土地利用,公式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体来看,1985-2017 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的增加最为剧烈,动态 4.12%和 1.49%,其他地类变化幅度均不超过 1%,其中水域用地和未利用地动态度0.91%和-0.94%,根据整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拜泉县土地利用类型仍旧以耕地为主水域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变化较为剧烈,在生态治理实施的过程中未利用地逐步减少草地的增加,使得土地退化及水土流失现象有所减缓,土地利用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2年Z1期

2 池建;宁镇亚;;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3 邸利;窦学成;黄海霞;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2期

4 张磊;武友德;李君;;观景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以大理洱海东环海路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12期

5 刘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探析[J];河南科技;2018年31期

6 梁永佳;刘彦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大众科技;2019年02期

7 李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研究[J];农家参谋;2019年09期

8 张杰;张丽;王道芸;;1990—2015年延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08期

9 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地理研究;2019年06期

10 刘阳;裴亮;戴激光;;朝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宝一;李小丽;;论邻接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杨皓然;吴群;;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江苏省碳排放生态效率研究[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3 姚静韬;孔祥斌;段增强;;基于梯度算法的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及其应用[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4 陈向玲;赵纯;底艳;;关于国有企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A];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14年第5期(总第108期)[C];2014年

5 陈兴雷;李淑杰;郭忠兴;;吉林省东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A];“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方瑞欣;;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初步建立[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7 张晓霞;;辽西山区土地利用浅析[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8 刘永强;;土地利用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A];2015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钟文;杨子生;贺一梅;张博胜;杨青;;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别与联系辨析[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10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2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3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4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5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6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7 记者 刘学文;研究土地利用总规调整完善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整改落实省政府降低企业成本大督查反馈意见[N];鄂州日报;2016年

8 ;将“三改一拆”进行到底 把“两美”要求落到细处[N];浙江日报;2016年

9 记者 钱yN;我省145个“三改一拆”大项目集中开工[N];浙江日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钱yN;拆改并举拓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秉义;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生态响应与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鞠洪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3 温礼;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4 李涛;基于3S技术的洞庭湖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5 闫喜凤;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张倩;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7 侯蕾;北方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年

8 张雁;山区水源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与保护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9 刘中秋;土地利用变化并行模拟中CA模型改进[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刘骞;城市商业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均衡分析[D];武汉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应增;岩溶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过程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2 徐达;长春市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预测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刘薇;开孔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4 殷清眉;上海土地利用演变与城市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5 周双双;长春市城-郊地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生态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吴婷;基于CLUE-S模型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D];武汉大学;2019年

7 杨阳;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8 朱高峰;基于耕地保护视角的耕地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9 李潇;福州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10 郭妮娜;南屯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塌陷地复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27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27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