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大陆视角下的台湾农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6:46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更高的一个层级来看,“三农问题”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社会经济能否达到高质量的发展。与大陆地区“三农问题”丛生的状态有所不同,台湾地区的“三农问题”在某种角度上已经得到了非常“高质量发展”。从两岸相似性来看,台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为大陆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而借鉴的。为了科学而又有效地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我们设计了一个专门的计量模型即“农业发展指数”,通过这个模型的计量研究,我们认为:(1)台湾地区在该指数上对比大陆的各个省市存在较大优势,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2)台湾地区自70年代起转变发展农业经济模式,进一步建立更为开放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不仅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管制,并成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富丽农村的推动者;在贸易方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环境,把握国际竞争优势,运用国际市场补齐短板。开放的市场体系驱动农业发展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农村不断建设的根本原因。因此,促进农业发展,需要建立更为开放、对接全球的农业市场体系,尤其对于大陆地区“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3)开放的市场体系改变了资源配置后,技术逐渐取代其他要素成为主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80年代起,台湾地区逐步建立起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促进发展的学科体系,直接促进农药、育种、防疫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成功从实验室到应用生产的过程中,台湾地区改变了由农复会单一引导式,到以农会为推广核心,政府、企业、高校、社会机构多元参与的体系,促进了农业技术运用以及农村教育。因此促进农业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科技的研发,推广体系也同样重要。(4)产业融合是台湾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将加工业,服务业等与农业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农村在通过其他产业的建设后,尤其是旅游行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逐渐凸显,农民从专业经营农业到兼业,由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对村落文化,或者说创意农业相当重视,融入文化创意是促进农业生产亦或经营休闲农业的普遍做法。因此,寻求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寻求拉长农村产业链的机会,也有必要考虑融入当地文化。(5)台湾农民组织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现在建立了“自有、自治、自享、受法律保护”的农会,并通过法律保障了农会功能的多样性,起到了保障农民社会公共服务,建立供销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等多项功能,减轻其他社会组织的负担,成为农民背后的坚实的保障。因此,建立功能丰富的农民组织对于农业发展,农民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有必要的;(6)根据比较,两岸农业存在互补性,台湾农业的优势在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与市场行销能力,大陆则在市场、劳动力及其他一些基本生产要素上具备优势,进一步推动两岸合作也是有必要的,是促进农业优势互补、永续发展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当然,上述的观点和结论是通过一个相对庞大而又有逻辑的研究体系分析而得出的,这个体系可以简略的概括为:首先,分析理论与研究成果;其次,分析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再次,通过“农业发展指数”对比两岸农业的发展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关于对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学位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7
【部分图文】:

示意图,框架,示意图,杜能


图 1.1 论 框架示意图(三)相关理论研究1. 产业发展理论(1) 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产生于 19 世纪德国农业制度改革,其核心理论为在“孤立国”的条件下,排除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仅考虑生产配置与距城市的关系,由此杜能认为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考量:R = P Q C Q K t Q = (P C Kt) Q式中:R 为地租收入;P 为农产品市场价格;C 为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Q 为销售总量;K 为距离城市的距离;t 为运费率。以此为基础,得到了如下图 1.2

杜能,结构示意图


图 1.2 “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结构示意图照地租收入,杜能圈分为 6 层,其特点为在产品本身收入以及运费的影响集约生产到粗放生产。20 世纪 60 年代,城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被著名学尔纳入考量,提出了“逆杜能圈”(图 1.2 右)[2],其认为都市开发后,近城有随时开发的可能,休耕比较多,呈粗放型生产,而远离城市的土地则在发可能不大,因此呈集约化生产,这是对“杜能圈”的补充。

示意图,钻模,示意图


一、绪论释为一个国家无论出于怎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应该将资源用于相对优势的部门,生产最有利的商品,利用国际分补,提高利用率。 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 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6],提出了如下图 1.3 所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需求、支撑及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和政府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台经院预测明年台湾经济恐将陷入“保2”困境[J];台声;2018年23期

2 陈诗楠;;日据时期台湾经济警察现象探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3 陈锦涵;朱磊;;2017年台湾经济回顾与展望[J];统一论坛;2018年01期

4 刘如;;《台湾经济》简介[J];经济学动态;1980年08期

5 马明军;怎样看待台湾经济的发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6年10期

6 黄金塔;;蔡当局若不调整 拖垮台湾经济[J];台声;2016年23期

7 戴维;;2016年台湾经济形势综述[J];两岸关系;2016年12期

8 朱磊;;2016年台湾经济表现及深层次原因[J];统一论坛;2017年01期

9 赵军;;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台湾经济政策实施及其效果研究[J];商;2015年09期

10 陈蘋;;2012年台湾经济评析[J];现代台湾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宏华;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阮思华;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研究(1683~1895年)[D];暨南大学;2003年

3 陈查某;台湾货币与物价在经济面之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张玉冰;中国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与整合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甘露泽;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叶明阳;国际劳务流动视角下台湾外籍劳工问题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7 吴聘奇;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曾文利;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9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詹文渊;两岸投资环境及产业升级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彬倩;台湾选民议题取向的空间模型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徐丽超;论新世纪台湾女性文学的旅行书写[D];江苏师范大学;2016年

3 汪心毅;大陆视角下的台湾农业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4 龚雪;解析影响台湾南向政策制定的因素[D];厦门大学;2017年

5 孙以琳;台湾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6 杨婉;台湾地区全民健保财务状况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7 杨亚楠;借鉴台湾文创经验探索乳山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新途径[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9年

8 李松香;《两岸租税协议》评析[D];厦门大学;2017年

9 刘晶婷;台湾康轩版国中《自然与生活科技》教科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10 刘恬;台湾高级职业学校艺术群科课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7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7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