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镇江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20-10-19 22:16
镇江市曾是江苏传统蚕桑生产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其蚕桑产业受生产安全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目前进入低谷。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镇江蚕桑产业必须要做出转型升级。本文通过考察目前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大环境,以及对镇江市蚕桑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镇江蚕桑产业发展兴衰的原因及蚕桑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蚕桑产业的生产环境来看,镇江市的蚕区和桑园面积目前仍处于下降的趋势,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单位劳动的生产率偏低。从就业人员状况看,蚕桑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流失,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提升受到影响。由于目前蚕桑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的蚕桑产品为蚕茧,相对高档的蚕丝制品对于大众来说价格较高、销路窄,蚕桑产业的竞争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与其他产业相比,蚕桑产业由于多年缺乏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在技术上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尤其是在优质品种的研发、机械化生产、桑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目前都没有有效进展,也是导致镇江市蚕桑产业难以与现代农业接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镇江蚕桑产业面临的困难,围绕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蚕桑资源、引入优良品种等技术创新,研究适合的蚕桑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拓展蚕桑产业链,利用镇江独有的蚕桑科技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大力发展蚕桑特色农业旅游、蚕桑文化旅游带动蚕桑产业等主题,寻求城市化、工业化等新形势下镇江市蚕桑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本论文产生的主要结论如下:1.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型升级,提高蚕桑产业生产效率。(1)要利用设在镇江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独特科技创新优势,加强蚕桑桑种质资源的研究,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抗逆蚕桑新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2)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蚕桑要想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必须有一定的生产规模。首先要做到保证基层蚕农的基本利益,通过企业和政府的支持,稳定蚕农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生产、加工的面积和规模,可以引导蚕桑生产向产业密集区集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扩大蚕桑在周边甚至全国地区的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3)提高桑园套种、套养的覆盖率,提升桑园的总体效益。桑园的立体种养,能够做到从生产源头做到物尽其用,废物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构建相互依赖,互利共赢的符合农业生态体系,实实在在提高蚕桑生产总体效益,提高果农、蚕农的收益。2.以范围经济理论为支持,加强蚕桑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蚕桑产品的多方向发展,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将原本的蚕桑产品由单一用途向多用途进行转变,促进蚕桑产业由以蚕为主的单一生产向多用途、多方向的蚕桑产业联动多产业共同发展,从而为蚕桑市场创造出更大的竞争空间,这是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对目前蚕桑产品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镇江市蚕桑企业适宜的发展方向。3.以旅游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推进蚕桑产业进一步依托和服务于城市化发展。充分利用镇江市地处长三角城市密集区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果桑、桑叶茶、蚕丝被等蚕桑资源产品,结合乡村旅游,可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适应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可以为镇江及周边市民提供新型休闲旅行资源,带动镇江及周边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能够为镇江的一二三产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4.发扬蚕桑文化,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灵魂。加强对于蚕桑文化的保护、注重蚕桑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对于打造镇江蚕桑品牌,弘扬中国这一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5.及时反馈消费者信息,精准投入产品类型。通过及时收集消费者对蚕桑产品的市场接受情况,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改善产品的推广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资源,完善推广渠道。本文提出结合产业融合振兴镇江蚕桑业发展,可以为镇江市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蚕桑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学位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6.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3.1 江苏省蚕桑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
1.3.2 江苏省蚕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局限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方式
第二章 镇江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引言
2.2 镇江市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
2.2.1 生产规模相对缩小
2.2.2 综合经济效益稳中有升
2.2.3 区域布局逐步趋于稳定
2.3 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3.1 蚕桑产业生产效率低下
2.3.2 囿于传统的“养蚕缫丝”观念,多元化利用程度不够
2.3.3 蚕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2.3.4 蚕桑休闲旅游发展尚在起步
2.3.5 忽视了蚕桑文化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 镇江市蚕桑产业生产效率的分析和建议
3.1 制约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率的原因分析
3.1.1 客观原因
3.1.2 优质蚕种推广程度不够
3.1.3 难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3.1.4 散户较多,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3.2 对镇江市蚕桑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思考
3.2.1 优化结构布局,稳定桑园面积
3.2.2 加强种业建设,确保蚕种供应
3.2.3 强化服务指导,提升科技水平
3.2.4 创新工作思路,提升蚕桑产业的效益
第四章 从范围经济的角度谈镇江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4.1 引言
4.1.1 范围经济的概念
4.1.2 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
4.1.3 蚕桑资源多元利用能够实现范围经济的原因
4.1.4 蚕桑资源多元利用的三个层面
4.2 镇江市蚕桑立体种养模式的调研情况
4.2.1 立体种养模式的概念
4.2.2 农户调查情况
4.2.3 调查结论
4.3 桑树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4.3.1 桑树的经济效益
4.3.2 蚕桑产品的发展前景
4.4 镇江市果桑多元化利用现状——以句容市东方紫酒业公司为例
4.4.1 句容市“东方紫酒业”公司简介
4.4.2 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
4.4.3 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4.5 镇江市桑叶多元化利用的现状——以丹阳市“桑园圣树”公司为例
4.5.1 “桑园圣树”公司简介
4.5.2 “桑园圣树”对于桑叶的综合利用及经营现状
4.6 总结镇江市蚕桑产业多元化利用的进展和问题
4.6.1 镇江市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进展
4.6.2 镇江市蚕桑多元化利用的不足之处
4.7 镇江蚕桑产业综合利用思路
4.7.1 推行科学的桑园立体种养模式
4.7.2 丰富蚕桑产品种类,重视对蚕的综合利用
4.7.3 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
4.7.4 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模式
第五章 “三产融合”以第三产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5.1 引言
5.2 以“第三产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意义——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例
5.2.1 以旅游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5.2.2 传承和发扬蚕桑文化的必要性
5.3 镇江市蚕桑休闲旅游的现状——以江心洲农场为例
5.3.1 江心洲蚕桑休闲旅游的现状
5.3.2 镇江市发展蚕桑休闲农业的优势
5.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5.4 镇江市的蚕桑文化
5.4.1 镇江的蚕桑文化历史
5.4.2 文化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白蛇”文化对比
5.4.3 镇江发展蚕桑文化的优势
5.5 以“第三产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
5.5.1 镇江市发展蚕桑休闲农业的几种模式
5.5.2 深入挖掘和研究蚕桑文化,构建文化框架
5.5.3 与现有的产业进行联动
5.5.4 建立具有地标性的实体产业
5.5.5 积极进行蚕桑文化的科普和推广
5.5.6 政府部门给予蚕桑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
第六章 蚕桑产业产品的市场调查反馈情况
6.1 研究蚕桑市场的意义
6.2 调查对象
6.3 调查方式
6.4 调查内容
6.4.1 蚕桑产品的普及情况
6.4.2 受访者较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蚕桑产品
6.4.3 对于桑叶的了解情况
6.4.4 对于桑果的态度
6.4.5 对于选择健康食品的价值观
6.4.6 对于保健品的态度
6.4.7 对于蚕丝面膜的评价
6.4.8 对于蚕丝衣物和蚕丝被的评价
6.4.9 对于桑叶面初步了解后的态度
6.4.10 对于桑果加工食品的态度
6.4.11 对于农业观光旅游的态度
6.4.12 关于传承蚕桑文化
6.4.13 其他反馈信息
6.5 调查问卷情况的总结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水平
7.1.2 推广规模性桑园套种模式,加强蚕桑产品的开发
7.1.3 以多种形式的旅游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7.1.4 传承蚕桑文化,打造镇江品牌蚕桑
7.1.5 加强蚕桑产业推广,拓宽产品销售模式
7.1.6 收集市场反馈情况,调整发展方向
7.2 对镇江未来蚕桑产业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7788
【学位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6.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3.1 江苏省蚕桑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
1.3.2 江苏省蚕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局限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方式
第二章 镇江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引言
2.2 镇江市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
2.2.1 生产规模相对缩小
2.2.2 综合经济效益稳中有升
2.2.3 区域布局逐步趋于稳定
2.3 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3.1 蚕桑产业生产效率低下
2.3.2 囿于传统的“养蚕缫丝”观念,多元化利用程度不够
2.3.3 蚕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2.3.4 蚕桑休闲旅游发展尚在起步
2.3.5 忽视了蚕桑文化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 镇江市蚕桑产业生产效率的分析和建议
3.1 制约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率的原因分析
3.1.1 客观原因
3.1.2 优质蚕种推广程度不够
3.1.3 难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3.1.4 散户较多,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3.2 对镇江市蚕桑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思考
3.2.1 优化结构布局,稳定桑园面积
3.2.2 加强种业建设,确保蚕种供应
3.2.3 强化服务指导,提升科技水平
3.2.4 创新工作思路,提升蚕桑产业的效益
第四章 从范围经济的角度谈镇江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4.1 引言
4.1.1 范围经济的概念
4.1.2 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
4.1.3 蚕桑资源多元利用能够实现范围经济的原因
4.1.4 蚕桑资源多元利用的三个层面
4.2 镇江市蚕桑立体种养模式的调研情况
4.2.1 立体种养模式的概念
4.2.2 农户调查情况
4.2.3 调查结论
4.3 桑树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4.3.1 桑树的经济效益
4.3.2 蚕桑产品的发展前景
4.4 镇江市果桑多元化利用现状——以句容市东方紫酒业公司为例
4.4.1 句容市“东方紫酒业”公司简介
4.4.2 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
4.4.3 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4.5 镇江市桑叶多元化利用的现状——以丹阳市“桑园圣树”公司为例
4.5.1 “桑园圣树”公司简介
4.5.2 “桑园圣树”对于桑叶的综合利用及经营现状
4.6 总结镇江市蚕桑产业多元化利用的进展和问题
4.6.1 镇江市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进展
4.6.2 镇江市蚕桑多元化利用的不足之处
4.7 镇江蚕桑产业综合利用思路
4.7.1 推行科学的桑园立体种养模式
4.7.2 丰富蚕桑产品种类,重视对蚕的综合利用
4.7.3 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
4.7.4 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模式
第五章 “三产融合”以第三产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5.1 引言
5.2 以“第三产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意义——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例
5.2.1 以旅游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5.2.2 传承和发扬蚕桑文化的必要性
5.3 镇江市蚕桑休闲旅游的现状——以江心洲农场为例
5.3.1 江心洲蚕桑休闲旅游的现状
5.3.2 镇江市发展蚕桑休闲农业的优势
5.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5.4 镇江市的蚕桑文化
5.4.1 镇江的蚕桑文化历史
5.4.2 文化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白蛇”文化对比
5.4.3 镇江发展蚕桑文化的优势
5.5 以“第三产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
5.5.1 镇江市发展蚕桑休闲农业的几种模式
5.5.2 深入挖掘和研究蚕桑文化,构建文化框架
5.5.3 与现有的产业进行联动
5.5.4 建立具有地标性的实体产业
5.5.5 积极进行蚕桑文化的科普和推广
5.5.6 政府部门给予蚕桑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
第六章 蚕桑产业产品的市场调查反馈情况
6.1 研究蚕桑市场的意义
6.2 调查对象
6.3 调查方式
6.4 调查内容
6.4.1 蚕桑产品的普及情况
6.4.2 受访者较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蚕桑产品
6.4.3 对于桑叶的了解情况
6.4.4 对于桑果的态度
6.4.5 对于选择健康食品的价值观
6.4.6 对于保健品的态度
6.4.7 对于蚕丝面膜的评价
6.4.8 对于蚕丝衣物和蚕丝被的评价
6.4.9 对于桑叶面初步了解后的态度
6.4.10 对于桑果加工食品的态度
6.4.11 对于农业观光旅游的态度
6.4.12 关于传承蚕桑文化
6.4.13 其他反馈信息
6.5 调查问卷情况的总结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水平
7.1.2 推广规模性桑园套种模式,加强蚕桑产品的开发
7.1.3 以多种形式的旅游业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7.1.4 传承蚕桑文化,打造镇江品牌蚕桑
7.1.5 加强蚕桑产业推广,拓宽产品销售模式
7.1.6 收集市场反馈情况,调整发展方向
7.2 对镇江未来蚕桑产业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家华;;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增强蚕桑产业竞争优势[J];江苏蚕业;2015年04期
2 彭晓虹;叶武光;徐宁;黎小萍;杜贤明;俞燕芳;邓真华;胡丽春;杨艳;;江西休闲蚕桑的探讨和实践[J];蚕桑茶叶通讯;2015年03期
3 许健豪;钟杨生;陈芳艳;林健荣;;桑叶中的活性功能物质及桑叶茶的开发利用[J];广东蚕业;2015年01期
4 黄静;邝哲师;刘吉平;邹宇晓;赵祥杰;沈维治;廖森泰;;桑叶在动物饲料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J];蚕业科学;2014年06期
5 ;江苏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分析[J];江苏农机化;2014年06期
6 宿树兰;郭盛;白永亮;钱大玮;段金廒;;桑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年07期
7 陈阜新;周金钱;;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蚕桑通报;2014年02期
8 梁思思;;蚕桑文化在蚕业经济中的作用[J];广西蚕业;2013年02期
9 胡在进;;果桑资源的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1期
10 方旭东;张建华;许冠钧;;论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先智;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7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4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