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中国大豆进口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2:14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豆进口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越来越多地受到普通民众的重视。中国拥有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在1996年之前,中国一直都是大豆净出口国。近些年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豆油和豆粕等豆制品的需求增大,但是中国大豆的产量并没有得到快速增长,反而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只有依靠大量进口国外大豆才能缓解巨大的供需压力。作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第二大豆消费国,中国巨大的买方优势没有转化为价格优势,中国逐步丧失大豆进口定价权,使企业、消费者蒙受巨大损失。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中国大豆定价权的主要因素有国内大豆市场供需失衡、跨国粮商在全球拥有垄断势力、大豆贸易缺乏定价中心、汇率波动。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缺失大豆定价权的主要表现,发现了大豆进口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由于中国庞大的大豆进口量对大豆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加入大豆进口量变量,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的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和大豆进口量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变量间的VAR模型,采用ADF检验、AR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一系列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豆进口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国际市场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内对大豆进口价格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在短期内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受大豆合约价格的影响,进口价格在长期内具有惯性,不能完全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进口量受自身影响较大,价格弹性较小,符合中国对大豆刚性需求的现实情况。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大豆供给,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企业间合作、期货市场建设和转基因大豆管理。
【关键词】:大豆进口定价权 定价权缺失 VAR模型 市场整合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7;F752.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4
  • 1.2.1 关于定价权的研究11-12
  • 1.2.2 关于进口大豆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研究12
  • 1.2.3 影响中国大豆定价权因素研究12-14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4-15
  • 1.3.1 研究方法14
  • 1.3.2 创新点14-15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15-20
  • 2.1 定价权含义15-16
  • 2.2 理论基础16-19
  • 2.2.1 市场供需理论16-17
  • 2.2.2 垄断寡头理论17-18
  • 2.2.3 市场整合理论18-19
  • 2.3 中国进口大豆国际定价机制及影响因素19-20
  • 2.3.1 中国进口大豆国际定价机制19
  • 2.3.2 影响中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因素19-20
  • 3 中国大豆贸易现状20-28
  • 3.1 世界大豆进出口概况20-23
  • 3.1.1 世界大豆出口概况20-21
  • 3.1.2 世界大豆进口概况21-23
  • 3.2 中国大豆供需现状23-25
  • 3.3 中国大豆进口状况25-28
  • 4 影响中国大豆定价权的主要因素28-34
  • 4.1 国内大豆市场供需失衡28-29
  • 4.2 跨国粮商在全球拥有垄断势力29-31
  • 4.2.1 生产种植环节30
  • 4.2.2 流通运输环节30-31
  • 4.2.3 交易环节31
  • 4.2.4 加工环节31
  • 4.3 大豆贸易缺乏定价中心31-33
  • 4.4 汇率波动33-34
  • 5 中国大豆定价权缺失的实证分析34-49
  • 5.1 中国缺失大豆定价权的主要表现34-39
  • 5.1.1 大豆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关系34-35
  • 5.1.2 大豆进口价格的变化35-38
  • 5.1.3 中国进口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差价分析38-39
  • 5.1.4 中国进口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动态比价39
  • 5.2 中国大豆定价权缺失的实证研究39-48
  • 5.2.1 指标的选取40
  • 5.2.2 ADF检验40-41
  • 5.2.3 VAR模型的建立41-42
  • 5.2.4 AR根稳定性检验42-43
  • 5.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3-44
  • 5.2.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44-47
  • 5.2.7 方差分解47-48
  • 5.3 实证结论48-49
  • 6 中国争取大豆进口定价权的策略选择49-52
  • 6.1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大豆供给量49-50
  • 6.2 谨慎对待汇率变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50-51
  • 6.3 加强协作,提高议价能力51
  • 6.4 加强期货市场建设51
  • 6.5 加强进口转基因大豆管理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梅;第6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J];世界农业;2000年03期

2 刘凤菊;2000年我国大豆产需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0年08期

3 陈清一;关于发展新疆大豆生产的意见[J];新疆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4 李莹;大豆生产 前景广阔[J];山西农业;2000年05期

5 周进宝;万永红;赵双进;张孟臣;;我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种子世界;2000年11期

6 信玉真;今年美国大豆收成将比去年增长11%[J];大豆通报;2001年05期

7 白木,周洁;我国大豆生产加工现状综述[J];吉林农业;2001年10期

8 吴庆兵;2001/2002年度全球大豆供求展望[J];粮食与油脂;2001年05期

9 刘新录 ,左孟孝;发展内蒙古大豆生产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年11期

10 ;2001年世界大豆市场看好[J];饲料研究;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铁男;商绍刚;;当前我省大豆生产中的几个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2 秦富;孙立新;白人朴;;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及对策[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耿臻;杨青春;苑保军;吕广伦;张东辉;李伟峰;;发展专用大豆生产推动产业化进程[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中国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与对策[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和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超;;加强有机大豆基地管理开拓国内外市场[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刘忠科;杨凌舒;杨宏宝;杨志;吴军;吴朔;王延昌;苏文武;李大为;李恩键;任晓颖;刘霁萱;;增施硅、钙元素肥料对大豆抗御不良气象及增产作用[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屈晓s

本文编号:292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2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2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