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09:56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对保障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耕地利用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作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对科学认识耕地生态安全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不合理利用现象频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例如,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的过量投入使得耕地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利用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选择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阐释耕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状态和响应系统,遴选23项评价指标,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综合评价分值为数据基础,开展2006-2015年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并选择2009年、2012年、2015年为时间截面,剖析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安全研究
2.1.1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2.1.2 生态安全与土地健康
2.1.3 生态安全评价
2.2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2.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2.2.2 土地生态安全设计
2.3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
2.3.1 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
2.3.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尺度
2.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3.4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3.5 耕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人地关系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3.2 核心概念
3.2.1 耕地生态安全
3.2.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4章 江津区耕地利用变化及特征分析
4.1 江津区概况
4.1.1 地理区位状况
4.1.2 自然条件状况
4.1.3 社会经济状况
4.2 江津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4.3 江津区耕地利用数量和质量变化分析
4.3.1 耕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4.3.2 耕地利用质量变化分析
4.4 江津区耕地利用的特点及问题
4.4.1 水田旱地比例接近,水田略多于旱地
4.4.2 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4.4.3 耕地分布相对集中
4.4.4 耕地生态环境退化,耕地生产效率较低
第5章 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过程
5.1 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然条件
5.1.2 人口因素
5.1.3 社会经济水平
5.1.4 耕地利用状况
5.1.5 政策因素
5.1.6 农户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
5.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处理
5.4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4.2 熵权法确定权重
5.4.3 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5.5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选择
5.6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结果
5.6.1 综合指数的计算
5.6.2 评价结果分级
第6章 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6.1 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6.2 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6.2.1 江津区各街镇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及排名
6.2.2 江津区各街镇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
6.3 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第7章 提升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7.1 加强耕地生态安全宣传,提高民众耕地保护意识
7.2 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7.3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积极预防和治理农业污染
7.4 控制人口数量,实现人地协调,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7.5 加强耕地生态修复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7.6 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均衡发展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特色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与科研实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物元分析-DPSIR概念模型的重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张凤太,王腊春,苏维词.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0)
[2]基于RS/GIS技术的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济宁市为例[J]. 朱宇驰,戴彬,吕建树. 环境保护科学. 2016(02)
[3]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乔蕻强,程文仕. 土壤通报. 2016(02)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J]. 何玲,贾启建,李超,张利,许皞.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3)
[5]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 王宏卫,刘勤,柴春梅.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6)
[6]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综述[J]. 李桃桃,张龙飞,赵筱青.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03)
[7]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李春燕,南灵. 中国土地科学. 2015(04)
[8]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展望[J]. 吴大放,刘艳艳,刘毅华,姚漪颖,梁达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3)
[9]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贫困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以恩施贫困地区为例[J]. 张家其,吴宜进,葛咏,王程昊,Hsiangte Kung. 地理研究. 2014(08)
[10]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皇甫川流域为例[J]. 喻锋,李晓兵,王宏. 生态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与预警研究[D]. 文森.西南大学 2008
[2]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 朱红波.华中农业大学 2006
[3]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王清.山东大学 2005
[4]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 高清竹.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D]. 左晓英.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D]. 罗毅.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彭婵.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 陈园园.曲阜师范大学 2011
[5]基于熵值法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张春柱.西南大学 2011
[6]沙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与情景预测[D]. 马莉娅.北京林业大学 2010
[7]石家庄市耕地动态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王军.河北师范大学 2009
[8]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张传华.西南大学 2006
[9]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研究[D]. 刘瑞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1812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安全研究
2.1.1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2.1.2 生态安全与土地健康
2.1.3 生态安全评价
2.2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2.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2.2.2 土地生态安全设计
2.3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
2.3.1 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
2.3.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尺度
2.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3.4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3.5 耕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人地关系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3.2 核心概念
3.2.1 耕地生态安全
3.2.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第4章 江津区耕地利用变化及特征分析
4.1 江津区概况
4.1.1 地理区位状况
4.1.2 自然条件状况
4.1.3 社会经济状况
4.2 江津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4.3 江津区耕地利用数量和质量变化分析
4.3.1 耕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4.3.2 耕地利用质量变化分析
4.4 江津区耕地利用的特点及问题
4.4.1 水田旱地比例接近,水田略多于旱地
4.4.2 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4.4.3 耕地分布相对集中
4.4.4 耕地生态环境退化,耕地生产效率较低
第5章 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过程
5.1 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然条件
5.1.2 人口因素
5.1.3 社会经济水平
5.1.4 耕地利用状况
5.1.5 政策因素
5.1.6 农户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
5.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处理
5.4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4.2 熵权法确定权重
5.4.3 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5.5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选择
5.6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结果
5.6.1 综合指数的计算
5.6.2 评价结果分级
第6章 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6.1 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6.2 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6.2.1 江津区各街镇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及排名
6.2.2 江津区各街镇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
6.3 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诊断
第7章 提升江津区耕地生态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7.1 加强耕地生态安全宣传,提高民众耕地保护意识
7.2 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7.3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积极预防和治理农业污染
7.4 控制人口数量,实现人地协调,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7.5 加强耕地生态修复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7.6 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均衡发展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特色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与科研实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物元分析-DPSIR概念模型的重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张凤太,王腊春,苏维词.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0)
[2]基于RS/GIS技术的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济宁市为例[J]. 朱宇驰,戴彬,吕建树. 环境保护科学. 2016(02)
[3]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乔蕻强,程文仕. 土壤通报. 2016(02)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J]. 何玲,贾启建,李超,张利,许皞.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3)
[5]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 王宏卫,刘勤,柴春梅.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6)
[6]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综述[J]. 李桃桃,张龙飞,赵筱青.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03)
[7]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李春燕,南灵. 中国土地科学. 2015(04)
[8]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展望[J]. 吴大放,刘艳艳,刘毅华,姚漪颖,梁达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3)
[9]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贫困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以恩施贫困地区为例[J]. 张家其,吴宜进,葛咏,王程昊,Hsiangte Kung. 地理研究. 2014(08)
[10]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皇甫川流域为例[J]. 喻锋,李晓兵,王宏. 生态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与预警研究[D]. 文森.西南大学 2008
[2]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 朱红波.华中农业大学 2006
[3]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王清.山东大学 2005
[4]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 高清竹.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D]. 左晓英.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D]. 罗毅.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彭婵.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 陈园园.曲阜师范大学 2011
[5]基于熵值法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张春柱.西南大学 2011
[6]沙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与情景预测[D]. 马莉娅.北京林业大学 2010
[7]石家庄市耕地动态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王军.河北师范大学 2009
[8]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张传华.西南大学 2006
[9]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研究[D]. 刘瑞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18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01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