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地区差异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发布时间:2018-01-12 23:22

  本文关键词: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地区差异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出处:《上海金融》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区域经济效应 区域物价效应 脉冲响应分析


【摘要】:本文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比考察了中国1979-2010年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对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四大区域的不同经济效应和物价效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和区域物价效应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的不同,货币政策对东部区域的经济和物价具有显著影响;而财政政策则主要影响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与各区域物价水平的Granger因果关系相对不明显。这一发现对构建合理的宏观政策组合具有启发性意义。在政策上,应注重对宏观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组合使用,并利用产业政策作出有效的配合。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VAR), on the East Chinese, in China 1979-2010 years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comparison, Western and northeast region of the four different economic effect and price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generated by the region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 remarkable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region the price effect. Because of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eastern region economy and the price; and fiscal policy are the main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regional price level Granger causality is relatively obvious. This discovery is of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macro policy build reasonable. In the polic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and make effective use of industrial policy coordin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阮;
【分类号】:F822.0;F81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21世纪后持续保持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平稳发展态势,直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是否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别?探讨这一问题,对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益成;论正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J];财经科学;2001年S1期

2 周洪 ,马栓友 ,马君;“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可持续性高级专题研讨会”综述[J];当代财经;2001年12期

3 巫孝文,朱亮兵;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及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J];湖北财税;2001年16期

4 甘行琼;积极财政政策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J];湖北财税;2001年18期

5 韩凤芹;2001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取向[J];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05期

6 李延均,张骏;谨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努力实现“内在拉动”[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7 王小广;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淡出”[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8 孙俊芳;王翠芳;;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1年04期

9 李振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与问题[J];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09期

10 张国云;;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兴方;;运用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2 杜云;;我国财政政策的路径演化与效率检验——基于30年改革开放的数据和经验[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韩庆华;王晓红;;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财政政策实证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4 马英俊;;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应当淡出?[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中义;;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曲永义;袁红英;李广杰;张文;;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科技自主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财政政策问题探讨[A];全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2006)[C];2006年

8 ;第三十一章 我国景气循环中财政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9 柳建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10 ;财政部将尽快出台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财政政策[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迎晖;2004:新积极财政政策上路[N];中国税务报;2004年

2 贾康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有保有控 促进财政政策全面转型[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3 特派记者 田晓明;积极财政政策没有“淡出”[N];国际金融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赵江山;财政政策柔性调整下转向稳健[N];经济参考报;2004年

5 记者:项志华;以科学发展观定位财政政策[N];经济参考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延春;财政政策适时而变[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徐荣安;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8 王东京 李莉;财政政策瑕瑜互见[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卢中原 孟春 陈昌盛;财政政策应由“积极”转向“适中”[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10 贾康;从“积极”到“稳健”:财政政策转型[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勇;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信柱;积极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黄耀军;我国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张弘力;论体制转轨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刘志强;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政策风险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牟发兵;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欧阳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张勇;以内需结构调整为导向的财政政策转型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王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10 陈荣凯;扩大需求的财政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如慧;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莹;我国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3 刘娟;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许彦;论财政政策与贷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罗伟忠;迥异的市场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胡_g;论区域性财政政策——兼论促进我国中西部发展的财政政策[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7 宋雪飞;对买方市场下财政政策的探讨[D];厦门大学;2001年

8 蔡登峰;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积极财政政策的探讨[D];厦门大学;2001年

9 赵合云;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王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1416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16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