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潍坊高新区区域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集群的潍坊高新区区域发展研究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由各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与管理,旨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特定区域,它的功能定位、结构和发展动力等方面都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发展产业集群是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自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高新区以来,到目前共有国家级高新区88个,其中潍坊高新区是1992年国家批复的第二批国家级高新区。各地高新区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加大的成功。在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电子信息、现代通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新区目标功能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高新区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体现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与高新区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纵观世界上成功的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由于区域各主题的互动关系日趋紧密,使得科技园区成为高技术综合体或柔性生产综合体,并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在园区的聚集,形成了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因此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使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新区的功能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实现。二是高新区的结构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产业集群的核心单元是企业群和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高新区的基本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等,如果位于集群区域,往往也成为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素或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创新机制,创建本地的专有因素,是产业集群和高新区建设的共同点。此外,区域内共有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用设施及地域的专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构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该区域内众多创新者寻求外部性的动因。三是高新区的发展动力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是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具有促进创新的能力,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区域创新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利益来源。一方面,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建,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得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频繁的交流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使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和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多数位于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大公司或部门等较为密集的地区,其原因正是这些地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富含大量的额创新知识源。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然而,当我们对比研究国外一些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经验,尤其是美国硅谷地区的成功发展模式时,发现我国高新区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新区区际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内企业只是“堆积”,联系较少,集群优势难以形成、只注重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创新的软环境建设不足、区域内成长起来的企业与国际竞争力差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高新区的政策优势逐步淡化,如何促进和保持企业在产业区内的聚集,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政府决策者和高新区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高新区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成熟,客观上要求我国各高新区必须按国内经济形势的新要求和新变化,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必须尽快进行产业组织的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研究这一体系对于我国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industrial park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industrial parks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industrial clust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 - tech industry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zones and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ve to be considered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zones and the maturity of enterprises must b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6.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J];求知;2003年12期
2 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2期
3 周永生,蒋蓉华;运用产业集群原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4 钱平凡;产业集群的重要效应和战略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7期
5 厉无畏;产业集群内涵与中国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灏;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继云;;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1期
8 陈朝宗;产业集群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赖慧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友;;产业集群演化中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斌;李燕芳;;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述评[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胡志磊;王淼;;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袁其刚;朱启荣;张伟;刘斌;李金萍;荆荣梅;谢仕伟;;加快山东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原毅军;董琨;;价值链视角的临港产业集群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刘长松;;试论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以大唐镇袜业产业集群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婷;长沙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钱平凡;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N];经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政府不要帮倒忙[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课题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白竞;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8个[N];承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成玉;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9 黄树青;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N];承德日报;2007年
10 贾存斗邋吴广仁;市场主角与助推器 产业集群成就核心竞争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会敏;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霍苗;产业集群衰退过程中的企业非合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明;产业集群边界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全顺;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世先;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祖旭东;沈阳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沈松嵩;嵊州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志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艳慧;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17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1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