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1 21:07
【摘要】: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和未来的20年将是湖南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成为在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湖南省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质量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例如人多地少的问题,空间人口密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城市郊区化,城乡差异的问题等都将影响到湖南省城市化的质量和进程。本文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以人的发展为主体,以城市发展为核心,以城乡均衡发展为导向,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时空组合转换,第一是促进生产力转化,形成很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合理的环境与资源利用,第二是促进社会相对公平,以求更有利于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均衡进步,从而清晰界定城市化及城市化质量外延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城市化质量问题的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多级层次解释结构模型,反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及相互影响,并运用湖南省及其州市的相关数据,对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假说的检验与实证分析。 城市化质量是指城市化内在的性质和规律,是人口的空间转移与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等的有效集合程度,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区域经济效率大小、社会进步程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程度的集中反映;需从时间的历史维度与空间的交汇维度来综合考察,具体包括城市发展能力及其潜在能力、城市合理规模及适度的经济聚集、城市与区域间的融合程度、协同发展程度、城市体系空间范围内的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化这个复杂系统内部之间及其与城市化速度之间的协调、稳定程度;城市化整个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相对容量等九个维度,本文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了一一分析。 分析采取了结构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因为城市化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现有的理论与分析工具的条件约束下,需要把城市化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进行逐个分解研究,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 首先从城市化质量的外延与内涵出发,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1992年~2012年数据,部分数据经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出,构建由148个指标构成的测度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构建偏相关网络,利用指标间的内在相关联系,充分反应城市化体系指标固有的本质结构,最终得出由59个指标组成的从纵向维度来考察的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并构造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质量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州市数据的可得性、连续性,选取湖南省14个市州2004-2012年的年度数据,部分数据经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出,构建了由50个指标组成的从横向维度来考察的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并构造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质量综合指数。根据构建的两个指标体系,分别运用Lasso回归和投影寻踪方法,对湖南省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横向与纵向评价。通过对湖南省及其各州市城市化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近年以来,湖南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城市化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城市质量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本文在主流经济学范式下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城市化质量以及城市化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提出针对城市化质量的九个基本理论维度,提出了六个影响城市化质量提升的理论假说。将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引入城市化质量研究中,通过建立多级层次结构模型,直观、清晰反映城市化质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及相互影响,并归纳总结为城市内外两大类根本影响因素。 第三、根据构建的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湖南省及其14个州市的较大规模相关指标数据对提出的六个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对湖南省整个城市化大系统内部之间及其与城市化速度的协调性、稳定性;湖南省整个城市化规模与资源、环境的容量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潜力;城市内部集聚;城市外部协同性;城市外部融合性;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城市化整个大系统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共九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发现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验证了城市发展综合水平提升、城市持续的发展潜力、适度的城市规模和经济集聚、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外部协同、城市间及城乡间的交互融合、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都与城市化质量提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是促进城市化质量提升的积极因素。 概括起来,整个分析过程是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围绕这个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现有的理论与方法逐个维度展开研究,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对城市化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城市化整个大系统实现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条件进行了探讨,在各维度逐一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并应用于湖南省城市化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因此,如何更有效发挥这九个城市化质量维度的积极效应,如何促进城市化质量内外部影响因素间的良性交互影响,形成系统性的综合效应与正向空间效应,促成湖南省城市化这个大系统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等有效集合;在尊重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湖南省城市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由城市集聚发展走向城乡均衡发展,这是我们应当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
本文编号:245674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雨;许云;;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2 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2期
3 汤韵;梁若冰;;中国省际居民迁移与地方公共支出——基于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4 张志;周浩;;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及其产业差异——基于空间计量的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5 郑亚平;;我国省域城市化质量水平的测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6期
6 于忠江;;偏向城市的教育支出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基于河南省的实证和局部均衡及一般均衡分析[J];西部论坛;2011年02期
7 李秀敏;刘冰;黄雄;;中国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转换规模及最优规模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2期
8 宋刚;;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9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10 黄献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陕西省电力消费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2456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45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