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10:38
【摘要】: 产业集聚成为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即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进而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趋势,它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今天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技术产业中。风行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以及得州的奥斯汀,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印度的班加罗尔,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高技术产业园区无一不是产业集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这些地区,不仅高技术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得,成为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地区和举世瞩目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实属当务之急。而发展高科技园区无疑是我国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虽然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与硅谷等先进科技园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上处于自身发育不完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时期,即企业的衍生能力弱,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低,没有形成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系不密 切,“RD”的体系不完善靠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技术,且消化吸收能力弱,正 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研发能力强的大学、科研机构未能成为高新区内 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高新区内企业集聚原因主要是各种优惠政策,而不是因 为价值链联结而自发集聚在一起,缺乏根植本地的内在动因;缺乏创新文化环 境,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信息和技术快速扩散的非正式交流的渠道和网络,区内 行为主体处于孤立和隔绝状态,企业间相互作用少。因而远不及硅谷、剑桥等 高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在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针对我国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 法,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借鉴国外发展高科技园区 的经验,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建设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思路,进而为学术界有关问题 研究拓展新领域和增添新内容,并以此促进国内学术界重视和加强对此问题的 研究。 论文指出:产业集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 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第一,外部经 济效应。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但集聚区内的企业 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 国际市场,从而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空间交易成本 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 本与执行成本。企业集聚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 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还能吸引最优秀 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减少了在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聚区内有大量 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以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使信息流动很快,这样减少了企 业的信息成本。第三,提高集聚区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 中心。第四,品牌与广告效应。企业群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 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创新和竞争优势在地域区位上越来越集中,高技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现象更加普遍。世界各国的高科技园区形形色色,归纳起来 主要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带、科学园区、科学城、技术城、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 区几种发展模式。 产业集聚的结构包括垂直(前向、后向)联系、水平联系的企业群和支撑体 系。集聚体内企业间由于地理接近性和业务联系而相互合作与竞争;制造商和 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间形成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关系;水平联系的企业既存 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支撑体系中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 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形成一种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创建、扩大生 产和销售、研究开发等进行信贷和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机构促进企 业间网络联系、成为官产学研联系的纽带;大学、研究所和职业培训机构等为 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知识和技术,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形成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网络。 高技术产业集聚在区位的选择上有着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琴;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王建安;论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模式[J];科研管理;1997年04期

3 康荣平;谢朱张;;高技术产业密集区的两种类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03期

4 秦光汉;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的战略选择与对策[J];亚太经济;1989年04期

5 李宝恒;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J];中国科技论坛;1990年05期

6 王崇举;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评价与管理诌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1994年01期

7 林镝,蔡希贤;风险投资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刍议[J];科研管理;1998年05期

8 马洪;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B5期

9 刘安蓉,林玲;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动力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3 黄志民;;政府在推动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袁勤俭;;基于SWOT的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系列报告之五[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鹭新;胡天新;杜澍;吴思群;;艺术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初步研究——以北京的艺术家集聚现象为主要研究案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国英;;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入世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9 秦海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10 张占仓;;“十二五”规划中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昌林;大力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3 记者 杨之汀;我区两项目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N];华兴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洪;四个“一头沉”凸显高技术产业窘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 杜希双;我国高技术产业收益率偏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6 记者 费伟伟;“十五”高技术产业重点确定[N];人民日报;2001年

7 记者 桂榕、胡勇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二期孵化大楼竣工[N];江西日报;2006年

8 刘英;普查显示:高技术产业不具备高收益[N];中国工业报;2003年

9 何文;我国高技术产业势头强劲[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唐华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王宏峰;高技术产业融资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肖泽磊;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政策效果评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程少博;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志勇;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汪莹;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王梅;技术创新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李小玲;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机制对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1年

6 谭燮良;杭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 [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7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邹思元;从中国IDC的发展看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的互动[D];武汉大学;2003年

9 林新;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10 丁伟;广西高技术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2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52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