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4:55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区域和城市的重新定位及其经济-社会重整,由“门户城市”及其腹地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区域”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city-region)理论正成为区域经济学和区域规划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论文按照从理论到实证再到理论的逻辑框架,以安徽为实证区域,通过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过程的复原和分析,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分工演进地内在规律,并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的未来情景进行了合理地情景设定和预测评述。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丰富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安徽制定城市建设和区域综合开发的空间战略与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从全球、国内及研究区域三个不同区域尺度描述了研究区域背景,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伸出的一系列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论文第二章对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进行了界定,然后构建了城市综合中心性与城市综合门户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第三章从封建自然经济时代、半殖民地经济时代、民主主义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五个时间段对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的分工演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总结了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的时空演进过程,勾勒出了分工演进的空间路径。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分别从动力机制和区域效应两个层面总结归纳了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的主要机理。 论文第五章以二、三、四章分析为基础,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情景设定与预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最优空间发展战略。 第六章是结论与讨论。在归纳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学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299.27
【部分图文】:

安庆,直隶州,疆域,省会


安徽建省后,安庆府作为临时省会的地位已经确立,辖上江地区的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及滁、和、广德3个直隶州的疆域的格局也基本定型(图3-1)。图 3-1 清安徽疆域及主要城市Fig 3-1 The Anhui province’s boundary and main cities in Qing dynasty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迁安徽布政使司于安庆,安庆正式成为省会,拥有安庆、徽州、广德、六安、泗州等 5 个直隶州,寿州、宿州、亳州、

生产总值,主要城市,安徽,比重


1990 年(单位:亿元): 1985、1990 年安徽主要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The main city’s total output value accounted for theovince proportion in Anhui in the year of 1985&199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986,安徽统计年鉴 1991济中心城市门户职能不断弱化分别是安徽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中心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两市都工农业都内前列,但这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发展门户职能迅速弱化,反映区域经济对外城市合肥。中心城市合肥肩负起了安徽能。科学调整,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初步形

区域中心城市,与门,安徽


50图 3-9 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发展的空间路径Fig The spatial way of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y and the gateway city’s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Anhui provinc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共上海市委调研组基础设施课题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 改善上海投资环境[J];上海企业;1985年12期

2 李崇淮;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十点设想[J];西南金融;1985年04期

3 周立群 ,张全平 ,孟庆沂;中心城市金融市场的构想[J];经营与管理;1987年02期

4 龙绍双;国际大都市与国内一般城市的结构差异[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

5 尹鸿汉,韩建军,叶耀方;对郑州成为大区域中心城市定量分析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唐秀敏;加快将上海建成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城市[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7 朱丽霞;中国大都市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8 章群;关于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范建红;陈烈;蔡克光;;基于城市定位的汕头城市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年07期

10 刘平涯;陈红;;宜春中心城市创建宜居城市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文;中国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田敏;总部经济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裴瑱;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5 韩忠;二战后旧金山湾区中心城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磊;上海城市圈层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马书红;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郭锦超;近代天津和华北地区经济互动的系统研究(1880年代—1930年代)[D];南开大学;2004年

10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振宇;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3 包学平;西部工业中心城市实施清洁生产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王孝有;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对中心城市作用研究的启示——以广州为例[D];暨南大学;2003年

5 杨瑾;城市化与中心城市的财政功能[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6 赵惠英;西安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张银金;卫星城与中心城间客运交通模式的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潘冰;通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建杰;山西中心城市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玉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0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40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1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