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5:26
   土地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物质,也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客观对象。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所必需且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的永恒主题,其间的相互不协调性愈加凸现。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且公平地分配和再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 “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如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基础,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土地利用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利用土地的历史。有史以来人类利用土地的丰富实践为土地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坚实基础。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最原始的需求,就是丈量土地和分配土地。土地面积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不断扩大,这是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动因。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进而要求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利用规划应运而生。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各国从其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制度出发,建立和发展了适合本国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和范例,值得系统地加以比较和借鉴。我国是文明古国,人民勤劳勇敢,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成果,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国土全覆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与教训,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发展和未来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规划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指导。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评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外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进行分析比较,系统总结我国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构建了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开展了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为未来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社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中许多变化来自土地利用规划,从而使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被看作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也随之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对国外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比较与借鉴,揭示出一国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因其基本国情、区情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土地利用国家干预的共同需要,各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目标、方法、程序、管理等也有许多相似性,可供我们借鉴和吸取。 通过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历史回顾,充分显示了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变化的态势。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规划适应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农场、人民公社发展的要求,以工程布局、技术设计和现场铺图为主要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规划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以总体规划为主要形式,形成了“地域(用地)分区+控制指标”为主的规划控制方法,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等规划理念和方法日益得到重视。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结果表明:(1)对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生态思想、人本主义、可持续性等思想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土地利用国家干预论和非均衡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地利用演化理论、土地利用组织理论和土地利用运行理论。(2)土地利用规划日益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成为必然,但以利用设计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十分必要。(3)未来社会对土地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并呈多元化的特点,与有限的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呈日益加剧趋势,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粮食、环境与发展关系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4)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应当集中体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各项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促进集约、高效、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学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301.1
【部分图文】:

示意图,田园城市,小城市,农业用地


迈出的第一步的。”他的田园城市示意图明确写道:“田园城市建在6以X)英亩土地的中心附近,用地为1《XX〕英亩,占6以刃英亩土地的1/6,农业用地5《XX)英亩。城市形状可以是园形的,从中心到边缘为1240码(大约3/4英里)(图3一4,图3一5)。这座小城市自身有3侧XX)人,在农业用地上有2仪刃人。平均每人城市用地面积135时,平均每人农业用地面积2.5英亩。更重要的是霍华德给规划学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适宜性分析,作业方式,比较表,适宜性


素评分与其权重值相乘,得到因素的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据以确定土地利用综适宜性等级(图8一3)。因素组合法的分析步骤为:①依据所有因素的各种属性分布状况组合成土地形态:②针对每一种类型组合对每一种土地利用适宜性分级;③在此基础上叠加土地利综合适宜性图(图8一3)。

趋势图,趋势,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


图12-1中国人口增长趋势Fig·12·1POPulationGr0Wth飞吮ndInChina乡人口规模的预测)预测方法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孔美琴;王少波;;解决耕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的方法探讨——以抚州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2 李明;李雪铭;;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涉农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王少波;藏德彦;;简述抚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J];科技广场;2009年05期

4 郭忠诚;施玉麒;;土地利用规划修改对规划修编的启示[J];上海地质;2009年03期

5 杨小雄;梁燕燕;黄小兰;苏夏;;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年06期

6 吴萍;吴克宁;汤怀志;;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年01期

7 汪鹏;杨庆媛;文森;刘燕;;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年04期

8 刘群利;;中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4 许德林;农地非农化调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利敏;基于农田保护的农户经济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杨克俊;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臧立娟;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尹晓琴;我国物流节点用地合理开发利用理论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停;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制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绪高;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日照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小伟;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4 邵玲;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足迹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5 丁涛;呼和浩特市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纪伟;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郑云峰;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卉;基于不确定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陈海昆;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利用分析及数据库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10 刘燕;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0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40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