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都市圈经济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23:35
都市圈作为城市系统演化的一种趋势,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人类聚落,是城市群体之间竞争和协作的客观要求,也是重新构造区域分工的重要途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施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正确引导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就目前兰州都市圈来说,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薄弱,在都市圈内部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导致了都市圈内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反映出城市呈“孤岛型”发展的问题,这种失衡的经济空间结构显然有悖于协调发展的本质。因此,关于兰州都市圈圈内经济差异的研究对于加快落后地区发展,防止两极分化,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是对兰州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的界定,文本在借鉴相关学者关于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距离和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对万有引力、场强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兰州都市圈各圈层的空间范围。 第三章主要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给予总结,并列出比较常用的测度经济发展差异的方法和指标。 第四章主要对兰州都市圈各圈层内的地区和各圈层之间经济差异现状进行分析。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兰州都市圈各圈层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从都市圈内的自然区位条件、经济结构、投资利用和文化观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六章通过调节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的角度提出缩小兰州都市圈经济差异的对策和建议。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图2一3时间要素确定的兰州都市圈范围图因此,兰州都市圈中的日常生活圈层包括5区6县(市):兰州市5区3县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的1区(白银区),定西市的1区(安定区)。考虑到未来小汽车通勤和总体
分积入收百累的比累积的人口百分比图3一1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图图中表明,曲线越弯曲,越接近边轴,则分配不公平现象越严重,反映到基尼系数即基尼系数=A/(A+B)越大,分配不公平现象越突出。⑥锡尔 (Theil)系数锡尔(Theil)系数又称锡尔嫡,最早是由锡尔等人于1967年首先提出。锡尔从信息量和嫡的概念出发考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嫡是信息量的期望值,即期望信息量)。锡尔系数包括两个锡尔系数分解指标(T和L),两者的不同在于锡尔T指标以GDP比重加权,锡尔L指标以人口比重加权,一般研究中大多采用锡尔T指标
文兰州都市圈经济差异研类法法也称系统聚类法,层次聚类法有两种类型,分别是Q型和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它使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类在一起,本分离开;而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它使具有相似一起,差异性大的变量分离开来,可在相似变量中选择少变量与其他分析,实现减少变量个数,达到降维的目的。年兰州都市圈内各地区的人口、GDP、人均GDP和农民人均24个市(县)进行Q型聚类。文中利用SPSS层次聚类Q工具,结果如下: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状图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合并510152025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8461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图2一3时间要素确定的兰州都市圈范围图因此,兰州都市圈中的日常生活圈层包括5区6县(市):兰州市5区3县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的1区(白银区),定西市的1区(安定区)。考虑到未来小汽车通勤和总体
分积入收百累的比累积的人口百分比图3一1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图图中表明,曲线越弯曲,越接近边轴,则分配不公平现象越严重,反映到基尼系数即基尼系数=A/(A+B)越大,分配不公平现象越突出。⑥锡尔 (Theil)系数锡尔(Theil)系数又称锡尔嫡,最早是由锡尔等人于1967年首先提出。锡尔从信息量和嫡的概念出发考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嫡是信息量的期望值,即期望信息量)。锡尔系数包括两个锡尔系数分解指标(T和L),两者的不同在于锡尔T指标以GDP比重加权,锡尔L指标以人口比重加权,一般研究中大多采用锡尔T指标
文兰州都市圈经济差异研类法法也称系统聚类法,层次聚类法有两种类型,分别是Q型和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它使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类在一起,本分离开;而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它使具有相似一起,差异性大的变量分离开来,可在相似变量中选择少变量与其他分析,实现减少变量个数,达到降维的目的。年兰州都市圈内各地区的人口、GDP、人均GDP和农民人均24个市(县)进行Q型聚类。文中利用SPSS层次聚类Q工具,结果如下: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状图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合并5101520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3期
2 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3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4 孙娟;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5 郭熙保;黄国庆;;试论都市圈概念及其界定标准[J];当代财经;2006年06期
6 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7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8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J];地理学报;1995年04期
9 董晓峰,史育龙,张志强,李小英;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10 韦伟;区际差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11期
本文编号:2878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