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初探
发布时间:2020-11-11 10:12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标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城市在不断蔓延生长,城市里民众的生活半径也在扩张,每天的人员出行与物资流动都离不开交通工具。城市交通,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保持城市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动脉。城市交通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部分,见证着城市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建筑师们对地下空间的灵活设计,城市空间格局越来越趋向立体化集约式的空间构成。地铁的新兴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力手段。它既能解决拥堵的城市交通问题,又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为城市设计指引了新的方向。合理规划和建设地铁站,并以此为契机对城市用地进行地上、地下的空间立体开发,对推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论文即以地铁站点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角度,针对地铁站点内部空间环境及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周边建筑环境的衔接融合进行方法探究。从地铁空间特点、城市环境理念、交通功能需求三方面入手,再结合人这个特定空间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总结出符合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手法。并通过实地调研国内外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一套系统的、有学术实际价值的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设计思想、观点和方法。全文大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课题提出,即发现问题,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研究对象加以限定与解释,总结课题的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的研究重点,最后提出论文总体框架,即第1章;第二个层面是研究问题,包括对影响地铁站点空间属性分析、地铁站点如何融入不同城市功能空间分析、国内外地铁建设发展进程和相关环境设计实践经验总结,通过这两大部分全面了解地铁站点空间环境创作的基础,探讨设计观念的变迁、欣赏和解析地铁站点空间环境及建筑形式的设计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演化的深层结构;第三个层面是分析问题,从空间环境的形式、空间、秩序三个层面分析地铁站点的构成要素、结构形态,得出可行性做法以满足地铁站点的秩序化设计;第四个层面是解决问题,结合西安地铁站点现状的详细调研分析,从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建筑空间三个层次上提出地铁站点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并对未来西安地铁站点空间环境建设提出概念性建议。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U9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动机
1.1.1 城市地铁交通发展趋势
1.1.2 地铁站点与城市形态的相互作用
1.1.3 西安地铁建设概况
1.2 概念解析及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研究现状
1.5.1 国外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
1.5.2 国内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
1.5.3 课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1.6 论文研究框架
2 城市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属性研究
2.1 地铁使用公平性体现
2.1.1 平等的交通工具
2.1.2 使用者解析
2.2 地铁站点公共空间形态分析
2.2.1 线性活动
2.2.2 城市结构关系
2.2.3 地铁站点空间功能系统
2.3 地铁站点空间构成分析
2.3.1 地铁站空间组成
2.3.2 地铁站出入.空间
2.3.3 地铁站点衔接空间构成
2.3.4 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空间布局
2.4 地铁站点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2.4.1 地铁站点对周边空间环境的影响
2.4.2 地铁站点周边空间环境分析
2.4.3 地铁站点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系
2.4.4 地铁站点与城市住宅空间的关系
2.4.5 地铁站点与城市办公空间的关系
2.4.6 地铁站点与城市绿地空间的关系
2.4.7 地铁站点衔接空间布局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现状调研
3.1 国内外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演变简述
3.1.1 国外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演变简述
3.1.2 国内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演变简述
3.2 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调研分析
3.2.1 欧美国家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2 日本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3 香港九龙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4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5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3 实地调研分析使用人群在地铁空间内的感受
3.3.1 乘客在地铁站点内的行为特征
3.3.2 总结分析调查问卷
3.4 地铁站点空间“人性化”设计调研分析
3.4.1 地铁站人性化需求
3.4.2 “人性化”设计的表达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4.1 地铁站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4.1.1 空间界面的围合
4.1.2 形体和空间的构成要素
4.1.3 空间标识系统
4.1.4 空间服务设施
4.2 地铁站点空间环境结构形态
4.2.1 空间限定手法
4.2.2 步行环境
4.2.3 景观环境
4.2.4 光环境
4.2.5 色彩环境
4.3 地铁站点空间环境“秩序化”设计
4.3.1 人性化空间设计
4.3.2 连续性空间导向
4.3.3 形象化空间塑造
4.3.4 立体化空间划分
4.4 本章小结
5 结合西安地铁探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西安地铁样本站点的调研分析
5.1.1 调研问卷的统计及分析
5.1.2 北大街站周边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5.1.3 钟楼站周边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5.1.4 行政中心站周边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5.2 对比分析,调研总结
5.2.1 地铁城市环境层面的对比分析
5.2.2 地铁建筑空间层面的对比分析
5.3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环境的优化策略
5.3.1 站点空间品质化
5.3.2 衔接空间功能化
5.3.3 城市空间一体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调查问卷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9062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U9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动机
1.1.1 城市地铁交通发展趋势
1.1.2 地铁站点与城市形态的相互作用
1.1.3 西安地铁建设概况
1.2 概念解析及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研究现状
1.5.1 国外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
1.5.2 国内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
1.5.3 课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1.6 论文研究框架
2 城市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属性研究
2.1 地铁使用公平性体现
2.1.1 平等的交通工具
2.1.2 使用者解析
2.2 地铁站点公共空间形态分析
2.2.1 线性活动
2.2.2 城市结构关系
2.2.3 地铁站点空间功能系统
2.3 地铁站点空间构成分析
2.3.1 地铁站空间组成
2.3.2 地铁站出入.空间
2.3.3 地铁站点衔接空间构成
2.3.4 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空间布局
2.4 地铁站点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2.4.1 地铁站点对周边空间环境的影响
2.4.2 地铁站点周边空间环境分析
2.4.3 地铁站点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系
2.4.4 地铁站点与城市住宅空间的关系
2.4.5 地铁站点与城市办公空间的关系
2.4.6 地铁站点与城市绿地空间的关系
2.4.7 地铁站点衔接空间布局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现状调研
3.1 国内外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演变简述
3.1.1 国外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演变简述
3.1.2 国内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演变简述
3.2 地铁站点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调研分析
3.2.1 欧美国家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2 日本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3 香港九龙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4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点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2.5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3.3 实地调研分析使用人群在地铁空间内的感受
3.3.1 乘客在地铁站点内的行为特征
3.3.2 总结分析调查问卷
3.4 地铁站点空间“人性化”设计调研分析
3.4.1 地铁站人性化需求
3.4.2 “人性化”设计的表达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4.1 地铁站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4.1.1 空间界面的围合
4.1.2 形体和空间的构成要素
4.1.3 空间标识系统
4.1.4 空间服务设施
4.2 地铁站点空间环境结构形态
4.2.1 空间限定手法
4.2.2 步行环境
4.2.3 景观环境
4.2.4 光环境
4.2.5 色彩环境
4.3 地铁站点空间环境“秩序化”设计
4.3.1 人性化空间设计
4.3.2 连续性空间导向
4.3.3 形象化空间塑造
4.3.4 立体化空间划分
4.4 本章小结
5 结合西安地铁探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西安地铁样本站点的调研分析
5.1.1 调研问卷的统计及分析
5.1.2 北大街站周边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5.1.3 钟楼站周边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5.1.4 行政中心站周边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5.2 对比分析,调研总结
5.2.1 地铁城市环境层面的对比分析
5.2.2 地铁建筑空间层面的对比分析
5.3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环境的优化策略
5.3.1 站点空间品质化
5.3.2 衔接空间功能化
5.3.3 城市空间一体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调查问卷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铎;沈阳地铁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9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