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9:2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产业地域分工和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化又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形成密集城市群,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形成都市圈,都市圈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都市圈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和环渤海都市圈三大都市圈先后崛起,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生产要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大都市圈中,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都市圈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在北方崛起的经济发展“第三极”。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在地理位置上环绕渤海沿岸地区分布,在环渤海都市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内外良好的发展环境也都为以京津为龙头的五省市都市圈迅速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在环渤海都市圈中处于核心地位,五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代表了环渤海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因此比较研究五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分析环渤海地区及国内其他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的激化,使得区域发展理论由追求区域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理论向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理论的转变,对都市圈的研究也应该在新的起点上转向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就是针对五省市都市圈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分析,这对促进我国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尤其是都市圈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在五省市中具备自身特殊的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比较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五省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山东省及其他四省市各级政府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更好的指导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方法。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经济规模及增长态势、经济结构及演进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及发展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对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的区域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运用文献调查法和频度统计法,通过对指标统计结果的分析、筛选、调整、改进,在指标数据可收集的前提下,从经济发展能力、社会支持能力、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和制度环境保障能力这四方面出发,构建了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依次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时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运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京津冀鲁辽五省市2002~2006年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判定,得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及排名,对五省市五年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从四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各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各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优劣势。 主要结论是:五年来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较好状态,总体发展呈向上的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度相一致,北京和天津市不仅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双核心,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已进入强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已达到高级水平;而山东和辽宁与京津相比差距较大,仍然处于中等持续阶段的中级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中级水平;河北省在五省市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刚接近中等持续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刚达到中级水平。 第四部分通过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深化了对基于指标频度统计法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指标频度统计法建立在实际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信息范围广且真实性高,能客观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趋势及不足,将其应用于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取得了预期的较好的效果。本文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能力、社会支持能力、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和制度环境保障能力四个子系统构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身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制度各子系统的支撑能力构成的复合系统,是各子系统的复合函数,各子系统只有协调发展,才会使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最大。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五省市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结论: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级明显,北京和天津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支撑能力较强但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明显不足;河北省具备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但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的支撑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四省市;山东在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的四个子系统的得分均处于五省市中等偏下水平,各子系统发展较为平衡,但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薄弱;辽宁的经济发展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和制度环境保障能力均处于五省市的中下水平,但资源环境的优势很强。最后对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需要完善改进的方向。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X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中国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和环渤海都市圈的崛起
1.1.1.2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在环渤海都市圈中的地位
1.1.1.3 山东省在五省市中的特殊位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1.2.1.1 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研究
1.2.1.2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研究
1.2.1.3 人力资本对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的研究
1.2.1.4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1.2.1.5 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1.2.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文献综述
1.2.2.1 单个聚合指数
1.2.2.2 指标体系模型
1.2.2.3 生态承载力模型
1.2.2.4 其他模型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方法
2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发展现状分析
2.1 经济规模及增长态势
2.2 经济结构及演进趋势
2.3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及发展趋势
2.4 人民生活水平
2.5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3 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的计量模型
3.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1.1 科学性原则
3.1.1.2 可操作性原则
3.1.1.3 可比性原则
3.1.1.4 系统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的频度统计
3.1.3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统计分析
3.1.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3.2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3.2.1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评价指数的确定
3.2.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3.2.3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4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4.1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比较和评价
4.2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比较和评价
4.2.1 经济发展能力的比较
4.2.1.1 经济规模的比较
4.2.1.2 生产效率的比较
4.2.1.3 产业结构的比较
4.2.1.4 经济发展速度和外向度的比较
4.2.2 社会支持能力的比较
4.2.2.1 人口状况的比较
4.2.2.2 生活质量的比较
4.2.2.3 科教支撑的比较
4.2.2.4 社会和谐的比较
4.2.3 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比较
4.2.3.1 资源状况的比较
4.2.3.2 环境污染状况的比较
4.2.3.3 污染治理的比较
4.2.4 制度环境保障能力的比较
4.2.4.1 政策法规的比较
4.2.4.2 行动措施的比较
4.2.4.3 示范区建设的比较
5 结论
5.1 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是客观认识评价对象的基础
5.2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显著
5.3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
5.4 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制度建设成绩显著
5.5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5.6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势不明显
5.7 辽宁省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提升明显
6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1136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X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中国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和环渤海都市圈的崛起
1.1.1.2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在环渤海都市圈中的地位
1.1.1.3 山东省在五省市中的特殊位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1.2.1.1 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研究
1.2.1.2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研究
1.2.1.3 人力资本对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的研究
1.2.1.4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1.2.1.5 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1.2.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文献综述
1.2.2.1 单个聚合指数
1.2.2.2 指标体系模型
1.2.2.3 生态承载力模型
1.2.2.4 其他模型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方法
2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发展现状分析
2.1 经济规模及增长态势
2.2 经济结构及演进趋势
2.3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及发展趋势
2.4 人民生活水平
2.5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3 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的计量模型
3.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1.1 科学性原则
3.1.1.2 可操作性原则
3.1.1.3 可比性原则
3.1.1.4 系统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的频度统计
3.1.3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统计分析
3.1.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3.2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3.2.1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评价指数的确定
3.2.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3.2.3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4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4.1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比较和评价
4.2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比较和评价
4.2.1 经济发展能力的比较
4.2.1.1 经济规模的比较
4.2.1.2 生产效率的比较
4.2.1.3 产业结构的比较
4.2.1.4 经济发展速度和外向度的比较
4.2.2 社会支持能力的比较
4.2.2.1 人口状况的比较
4.2.2.2 生活质量的比较
4.2.2.3 科教支撑的比较
4.2.2.4 社会和谐的比较
4.2.3 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比较
4.2.3.1 资源状况的比较
4.2.3.2 环境污染状况的比较
4.2.3.3 污染治理的比较
4.2.4 制度环境保障能力的比较
4.2.4.1 政策法规的比较
4.2.4.2 行动措施的比较
4.2.4.3 示范区建设的比较
5 结论
5.1 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是客观认识评价对象的基础
5.2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显著
5.3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
5.4 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制度建设成绩显著
5.5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5.6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势不明显
5.7 辽宁省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提升明显
6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琳;;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中国商贸;2012年1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邵元军;农业区位优势测度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王颖坤;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张玉;河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公平;山东与苏浙粤可持续发展系统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克剑;湖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1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8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