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美丝绸之路战略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3 13:05

  本文关键词:中美丝绸之路战略的比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亚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其地缘战略意义和价值十分重要。作为在中亚有着高度利益关切的国家,中美俄三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博弃基本上框定了中亚局势的基本架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和变化。美国在2011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4年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而2013年末中国高调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似乎是两国在中亚地区的一进一退,这一地区未来的发展形势让世人关注。 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将自己的重心从中亚逐渐撤出,无法继续实行它的大中亚政策。而中国一路一带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各项措施、合作项目也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从战略的形成和提出、战略目标及特点、实施情况和面临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发展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出两者的不同,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丝可能的帮助,通过结合上合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更好的推进我国的丝绸之路战略。
【关键词】:外交战略 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计划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5;F17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7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7-11
  • 三、 论文研究方案11
  • 四、 创新和不足11-13
  • 第一章 关于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战略介绍13-22
  • 第一节 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13-15
  • 一、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13-14
  • 二、 丝绸之路的内涵14-15
  • 第二节 各国的丝绸之路战略15-17
  • 一、 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战略15-16
  • 二、 日本的丝绸之路战略16
  • 三、 俄罗斯的丝绸之路战略16-17
  • 第三节 中亚在丝绸之路的地位17-22
  • 一、 中亚的地理界定17-18
  • 二、 中亚的战略地位18-20
  • 三、 中亚是中美博弈的焦点20-22
  • 第二章 中美丝绸之路战略源起与范围的不同22-30
  • 第一节 形成与提出的对比分析23-27
  • 一、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提出与形成23-24
  • 二、 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形成过程24-27
  • 第二节 战略范围的对比分析27-30
  • 一、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战略范围27-28
  • 二、 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战略范围28-30
  • 第三章 中美丝绸之路战略目的和实施方式的不同30-39
  • 第一节 战略目的的对比分析30-32
  • 一、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目的30-31
  • 二、 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目的31-32
  • 第二节 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32-39
  • 一、 依靠的组织框架32-34
  • 二、 具体措施34-39
  • 第四章 中美丝绸之路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前景的不同39-44
  • 第一节 面临的挑战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39-41
  • 一、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存在的问题39-40
  • 二、 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面临的挑战40-41
  • 第二节 未来发展前景的对比分析41-44
  • 一、 美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41-42
  • 二、 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前景42-44
  • 结论44-49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55
  • 附件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颖;;解析蒙古“多支点”外交战略及其影响[J];新远见;2010年07期

2 余丽;;中国互联网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建构迫在眉睫[J];中州学刊;2011年06期

3 张福财;;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2期

4 钟瑞添;论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本特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年12期

5 刘靖华;二十一世纪20~30年代中国崛起及外交战略选择[J];战略与管理;1994年03期

6 王德仁;;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学术研讨会侧记[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06期

7 章敏;德国大力推行经济外交战略[J];德国研究;1995年04期

8 未名君;;中国的亚太战略与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01期

9 王宏禹;;管理外交:中国对欧盟经济外交战略的管理与展望[J];学术论坛;2013年12期

10 薛蕊;;中国应尽快制订贸易外交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浦启华;;韬光养晦与积极的外交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郜非非;;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发展过程及启示[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冰;;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A];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总第2期)[C];2010年

6 郭伟伟;;新中国60年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关系研究及启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7 钮菊生;;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戴德铮;;“冷静观察”等28字方针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10 屈彩云;;日本环境ODA的战略发展探析[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嬴;日本迷失外交战略[N];东方早报;2005年

2 周戎;印度不愿充当他国外交战略的工具[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欧盟酝酿新时期外交战略[N];人民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宁惠;我市举行外交战略暨国际形势报告会[N];张家界日报;2010年

5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日本“近视”外交战略是作茧自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特聘教授 宋镇照;李克强访印的外交战略意涵[N];东方早报;2013年

7 北京商报记者 韩哲 赵毅波;莫迪外交战略浮出水面[N];北京商报;2014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未来30年外交战略考验中国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刘勃;从水火到水乳——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路新探[N];秦皇岛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魏恒;主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奋力开创我区开放合作新局面[N];广西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刘德喜;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和毛泽东的外交战略(1943—1949)[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邓小平新时期外交战略思想探析[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2 赵磊;冷战后印度南亚外交战略的转变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陈晨;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严宝锋;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回顾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会来;邓小平睦邻外交战略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06年

6 张磊;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讨论[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伟伟;美国之音在美国外交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D];青岛大学;2006年

8 刘雅贤;论中国不结盟外交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竹云;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雪姣;蒙古“多支点”外交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丝绸之路战略的比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2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