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0 12:03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开始到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然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个新事物,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分析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推动其先行探索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 本文深入分析了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城乡统筹理论,为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产业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界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在城乡间有效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1.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
1.3.2 国外农业园区现状
1.3.3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
1.3.5 国内关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1.3.6 国内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研究现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2.1.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适用性
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核心内容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适用性
2.3 经济增长极理论
2.3.1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内容
2.3.2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适用性
2.4 城乡统筹理论
2.4.1 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2.4.2 城乡统筹理论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1.1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3.1.2 政府引导,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1.3 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1.4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3.1.5 加大标准化生产,保障安全农产品供应
3.1.6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3.2.2 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明晰
3.2.3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3.2.4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
3.2.5 产业化经营方式明显完善
3.2.6 示范带动作用强劲
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不够明显
3.3.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3.3.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约大
3.3.4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3.5 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大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不够高
3.3.7 农业人力资源有待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4.1.1 内涵
4.1.2 特征
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比较
4.2.1 现代农业园区的演变与发展
4.2.2 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联系与区别
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内涵
4.3.1 机制
4.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
4.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前提
4.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解决的四个矛盾
4.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5.1 土地流转机制
5.1.1 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内涵
5.1.2 土地流转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1.3 土地流转机制的要素构成
5.2 投融资机制
5.2.1 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内涵
5.2.2 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2.3 投融资机制的要素构成
5.3 科技支撑机制
5.3.1 科技支撑的基本内涵
5.3.2 科技支撑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3.3 科技支撑机制的构成要素
5.4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
5.4.1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5.4.2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4.3 人才开发与培养的要素构成
5.5 示范带动机制
5.5.1 示范带动机制的内涵
5.5.2 示范带动机制的运行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6.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六种模式
6.1.1 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模式
6.1.2 平原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模式
6.1.3 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模式
6.1.4 中小城市城乡统筹模式
6.1.5 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
6.1.6 农垦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
6.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6.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
6.2.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6.2.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现代新型农民培育
6.2.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6.2.5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6.2.6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建立与测评
7.1 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7.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框架确定
7.2.2 具体指标确定
7.2.3 评价方法选取
7.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2 因子分析法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确保示范区发展方向正确
8.2.2 进一步加大项目聚集和政策支持,建立以粮为本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2.3 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8.2.4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信息化协同共进
8.2.5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8.2.6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职业农民
8.2.7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J]. 涂圣伟. 中国发展观察. 2012(02)
[2]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分析[J]. 田燕秋,王雅丽. 兵团党校学报. 2012(01)
[3]国外“三化”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启示[J]. 徐志华,茅丽华,潘卫兵. 农业工程. 2012(01)
[4]日本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张秀广,谢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6)
[5]两型引领 四化协同 创新驱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屈原模式”探讨[J]. 彭志强.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6]破解“四道难题”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J]. 魏仲生. 农村工作通讯. 2011(17)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王希琼. 生产力研究. 2011(07)
[8]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 陈辉.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8)
[9]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J]. 许宝健. 广西城镇建设. 2011(05)
[10]城乡统筹发展中利益格局的调整[J]. 张晓山. 中国老区建设. 2010(12)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 李晓浩.中共中央党校 2006
[2]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D]. 刘以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王曼.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9585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1.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
1.3.2 国外农业园区现状
1.3.3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
1.3.5 国内关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1.3.6 国内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研究现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2.1.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适用性
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核心内容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适用性
2.3 经济增长极理论
2.3.1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内容
2.3.2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适用性
2.4 城乡统筹理论
2.4.1 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2.4.2 城乡统筹理论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1.1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3.1.2 政府引导,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1.3 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1.4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3.1.5 加大标准化生产,保障安全农产品供应
3.1.6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3.2.2 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明晰
3.2.3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3.2.4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
3.2.5 产业化经营方式明显完善
3.2.6 示范带动作用强劲
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不够明显
3.3.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3.3.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约大
3.3.4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3.5 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大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不够高
3.3.7 农业人力资源有待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4.1.1 内涵
4.1.2 特征
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比较
4.2.1 现代农业园区的演变与发展
4.2.2 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联系与区别
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内涵
4.3.1 机制
4.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
4.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前提
4.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解决的四个矛盾
4.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5.1 土地流转机制
5.1.1 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内涵
5.1.2 土地流转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1.3 土地流转机制的要素构成
5.2 投融资机制
5.2.1 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内涵
5.2.2 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2.3 投融资机制的要素构成
5.3 科技支撑机制
5.3.1 科技支撑的基本内涵
5.3.2 科技支撑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3.3 科技支撑机制的构成要素
5.4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
5.4.1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5.4.2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4.3 人才开发与培养的要素构成
5.5 示范带动机制
5.5.1 示范带动机制的内涵
5.5.2 示范带动机制的运行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6.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六种模式
6.1.1 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模式
6.1.2 平原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模式
6.1.3 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模式
6.1.4 中小城市城乡统筹模式
6.1.5 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
6.1.6 农垦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
6.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6.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
6.2.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6.2.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现代新型农民培育
6.2.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6.2.5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6.2.6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建立与测评
7.1 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7.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框架确定
7.2.2 具体指标确定
7.2.3 评价方法选取
7.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2 因子分析法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确保示范区发展方向正确
8.2.2 进一步加大项目聚集和政策支持,建立以粮为本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2.3 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8.2.4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信息化协同共进
8.2.5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8.2.6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职业农民
8.2.7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J]. 涂圣伟. 中国发展观察. 2012(02)
[2]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分析[J]. 田燕秋,王雅丽. 兵团党校学报. 2012(01)
[3]国外“三化”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启示[J]. 徐志华,茅丽华,潘卫兵. 农业工程. 2012(01)
[4]日本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张秀广,谢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6)
[5]两型引领 四化协同 创新驱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屈原模式”探讨[J]. 彭志强.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6]破解“四道难题”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J]. 魏仲生. 农村工作通讯. 2011(17)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王希琼. 生产力研究. 2011(07)
[8]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 陈辉.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8)
[9]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J]. 许宝健. 广西城镇建设. 2011(05)
[10]城乡统筹发展中利益格局的调整[J]. 张晓山. 中国老区建设. 2010(12)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 李晓浩.中共中央党校 2006
[2]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D]. 刘以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王曼.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9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8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