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5-05-12 22:55
技术创新是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渠道,提高资金投资效率。因此如何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以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针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对我国的借鉴作用不强。面对我国复杂的经济环境,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方式对我国的借鉴作用不大。因此,本文引入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研发投入和创新效率角度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本文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5年数据为样本,从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效率角度实证考察了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就企业规模、产权性质和企业成长性三个层面研究了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何差异。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就整体而言,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发挥融资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发挥治理...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本文可能的贡献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2.1.1 基于融资角度的分析
2.1.2 基于风险角度分析
2.2 金融生态环境对微观企业的影响
2.2.1 基于融资效应的分析
2.2.2 基于治理效应的分析
2.3 简评与研究契机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技术创新
3.1.2 金融生态环境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创新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金融发展理论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
3.3.2 金融生态环境、公司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
3.3.3 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企业技术创新
3.3.4 金融生态环境、成长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4.2.1 变量定义
4.2.2 模型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
4.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2 单变量分析
4.4 相关性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
4.5.2 金融生态环境、公司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
4.5.3 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企业技术创新
4.5.4 金融生态环境、成长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4.6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建议与启示
5.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本文编号:4045351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本文可能的贡献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2.1.1 基于融资角度的分析
2.1.2 基于风险角度分析
2.2 金融生态环境对微观企业的影响
2.2.1 基于融资效应的分析
2.2.2 基于治理效应的分析
2.3 简评与研究契机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技术创新
3.1.2 金融生态环境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创新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金融发展理论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
3.3.2 金融生态环境、公司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
3.3.3 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企业技术创新
3.3.4 金融生态环境、成长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4.2.1 变量定义
4.2.2 模型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
4.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2 单变量分析
4.4 相关性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
4.5.2 金融生态环境、公司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
4.5.3 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企业技术创新
4.5.4 金融生态环境、成长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4.6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建议与启示
5.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本文编号:4045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404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