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的陕西城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3 05:52
近年来,陕西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5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3.6%。然而,城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难免因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样重要,二者都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主题。城镇化建设是国家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是“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才会是健康的、可持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了很多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最初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方面的相关论述,它是指导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文章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当前陕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结合起来,围绕着“陕西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建立生态城镇”这个中心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中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为理论依据,从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个案分...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和特征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
2.1.1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1.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
2.1.3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的关键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征
2.2.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的关系
2.2.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2.2.3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保持动态平衡
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同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树立科学生态观的行动指南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价值引领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促进生态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3.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陕西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导向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成就及制约因素
4.1 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成就
4.1.1 城镇化整体水平提升
4.1.2 工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4.1.3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进一步加强
4.1.4 人口问题得到缓解
4.1.5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4.1.6 生态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4.1.7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基本建立
4.2 陕西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4.2.1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旧突出
4.2.2 生态农业发展困难重重
4.2.3 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伴生
4.2.4 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4.2.5 人口问题亟待解决
4.2.6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形势严峻
4.2.7 生态科技水平创新动力不足
4.2.8 生态城镇化建设体制仍待完善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陕西城镇化建设路径
5.1 实现陕西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
5.1.1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1.2 释放“绿色第三产业”市场潜力
5.1.3 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5.1.4 摒弃异化消费,推广低碳消费
5.2 发挥生态保护中人的主体作用
5.2.1 普及生态知识教育,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5.2.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生态化
5.2.3 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创新生态科技水平
5.2.4 以人为本,完善陕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3 促进环境本身的协调发展
5.3.1 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5.3.2 资源利用与资源更新相协调
5.3.3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5.4 健全陕西生态城镇化建设体制
5.4.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5.4.2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5.4.3 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
5.5 弥合陕西城乡差距
5.5.1 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5.5.2 促进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城乡融合
5.5.3 提高城乡生活方式的文明化水平
5.5.4 保持城乡发展规划的一体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45840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和特征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
2.1.1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1.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
2.1.3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的关键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征
2.2.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的关系
2.2.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2.2.3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保持动态平衡
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同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树立科学生态观的行动指南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价值引领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促进生态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3.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陕西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导向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成就及制约因素
4.1 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成就
4.1.1 城镇化整体水平提升
4.1.2 工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4.1.3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进一步加强
4.1.4 人口问题得到缓解
4.1.5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4.1.6 生态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4.1.7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基本建立
4.2 陕西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4.2.1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旧突出
4.2.2 生态农业发展困难重重
4.2.3 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伴生
4.2.4 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4.2.5 人口问题亟待解决
4.2.6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形势严峻
4.2.7 生态科技水平创新动力不足
4.2.8 生态城镇化建设体制仍待完善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陕西城镇化建设路径
5.1 实现陕西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
5.1.1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1.2 释放“绿色第三产业”市场潜力
5.1.3 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5.1.4 摒弃异化消费,推广低碳消费
5.2 发挥生态保护中人的主体作用
5.2.1 普及生态知识教育,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5.2.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生态化
5.2.3 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创新生态科技水平
5.2.4 以人为本,完善陕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3 促进环境本身的协调发展
5.3.1 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5.3.2 资源利用与资源更新相协调
5.3.3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5.4 健全陕西生态城镇化建设体制
5.4.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5.4.2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5.4.3 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
5.5 弥合陕西城乡差距
5.5.1 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5.5.2 促进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城乡融合
5.5.3 提高城乡生活方式的文明化水平
5.5.4 保持城乡发展规划的一体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45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404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