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能源消费总量也日益增长。但是,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事实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我国政府文件中频繁地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紧迫性。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社会热点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我国产业结构特征,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对提高能源效率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首先,本文结合大量的相关文献,对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同时将产业结构优化分解为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并对文献中出现的关于测算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维度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根据分析所得,选择合理的指标测算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现状。 其次,对我国能源消费以及能源效率变迁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维度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是源于能源的合理配置,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并结合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效率提高之间良性的循环关系。 然后,选择相关指标测度1993-2012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提高能源效率的影响做实证分析。总体面板回归结果显示,我国1993-2012年间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则存在负相关关系;分时期面板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着时段性的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于能源效率提升的推动作用并不稳定,现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分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但是较时段性特征而言没有那么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都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方向却并不一致。 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对我国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做空间相关性检验,能源效率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性,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高能源效率的集聚地区,内蒙古和甘肃是低能源效率的集聚地区,而陕西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则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块高地;而产业结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并不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与能源效率的空间集聚情况基本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产业结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含义
二、产业的分类
三、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相关概念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方法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关概念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评判方法
第三章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效率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描述性分析
一、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描述性分析
二、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描述性分析
三、产业结构优化测度的合理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能源消费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我国能源效率描述性分析
一、能源效率的含义及其指标表示
二、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效率的循环机制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效率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的选择以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的选择
二、数据的来源
第二节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面板数据检验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面板数据检验
第三节 面板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面板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分时期面板回归结果及分析
三、分地区面板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介绍
二、能源效率空间相关性检验
三、产业结构空间相关性检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林;;节能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效率[J];环境经济;2006年06期
2 刘则渊;徐国泉;;关于中国能源效率革命的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3 ;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J];上海节能;2007年03期
4 孙鸿年;;企业能量平衡——通向强化能源效率的必由之路[J];宁波节能;2007年01期
5 张珍花;王鹏;;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年22期
6 郑畅;;长江流域七省二市能源效率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24期
7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研究发展及趋势:一个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邵枫伟;;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10 江皓;;基于面板模型的跨国能源效率分析[J];中国能源;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金荣;软投入制约下的中国能源效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2 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珊珊;我国能源效率指标及提升对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3 韩聪;基于天津市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芳;江苏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张维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乔妮;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与趋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周睿;江西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汪德兴;浙江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马葱;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
2154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15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