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22:27

  本文关键词: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逐渐加大,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产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问题,对于制定与新形势、新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进程,最终实现产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产业生态-经济网络指的是国民经济系统内各产业部门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经济关联关系和生态关联关系所组成的整体。本文基于1995至2011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历史数据及2012至2014年预测数据构建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模型,对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特征、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特征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间的作用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网络结构和节点产业部门两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的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从整体网络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密度与中间中心势,从节点产业部门角度分析了各产业部门的出度、入度、中间中心度以及产业关联特征和发展效率特征;(2)从产业系统和产业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以及产业部门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3)分析了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特征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网络特征分析指出:1995-2014年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密度在波动中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网络中间中心势在波动中未呈现出显著变化趋势;第二产业各产业部门出度、中间中心度、产业关联度和经济效率普遍较高,第三产业各产业部门入度和生态效率较高、且中间中心度有增长趋势。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指出:1995-2014年,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发展呈反向变动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发展水平逐渐下降;产业部门中具有显著经济优势的包括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以及部分制造业,具有显著生态优势的包括回收加工业、零售业、房地产业、教育、公共管理以及居民服务业。网络特征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作用关系分析指出:网络密度和网络中间中心势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产业部门出度与经济及生态发展呈正相关,入度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与生态发展呈负相关,中间中心度与生态发展关系并不显著、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在前文分析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提高产业生态-经济网络密度以及降低网络中间中心势有利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产业部门出度和入度以及降低中间中心度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出度和降低入度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改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的优化策略: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加强产业部门间联系及降低产业部门间地位差距,通过发挥产业优势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增值,通过提升技术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支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10-11
  • 1.3 研究创新点11
  • 1.4 论文体系框架11-1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12-24
  • 2.1 产业网络相关研究12-14
  • 2.1.1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相关研究12-14
  • 2.1.2 网络模型构建相关研究14
  • 2.2 投入产出分析相关理论14-19
  • 2.2.1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14-15
  • 2.2.2 投入产出表15-17
  • 2.2.3 投入产出模型及相关系数17-19
  • 2.3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19-20
  • 2.3.1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19
  • 2.3.2 社会网络分类19
  • 2.3.3 社会网络结构特征19-20
  • 2.4 相关研究方法介绍20-23
  • 2.4.1 灰色预测模型20-21
  • 2.4.2 数据包络分析21-22
  • 2.4.3 主成分分析22-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经济网络特征分析24-36
  • 3.1 产业经济网络内涵24
  • 3.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经济网络模型构建24-26
  •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24-25
  • 3.2.2 产业经济网络模型构建25-26
  • 3.3 产业经济网络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26-28
  • 3.3.1 基于密度的产业经济网络特征分析26-27
  • 3.3.2 基于中间中心势的产业经济网络特征分析27-28
  • 3.4 产业经济网络节点产业部门特征分析28-35
  • 3.4.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部门网络特征分析28-30
  • 3.4.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部门关联特征分析30-33
  • 3.4.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产业部门效率特征分析33-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生态网络特征分析36-45
  • 4.1 产业生态网络内涵36
  • 4.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生态网络模型构建36-37
  • 4.2.1 数据来源36
  • 4.2.2 产业生态网络模型构建36-37
  • 4.3 产业生态网络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37-39
  • 4.3.1 基于密度的产业生态网络特征分析37-38
  • 4.3.2 基于中间中心势的产业生态网络特征分析38-39
  • 4.4 产业生态网络节点产业部门特征分析39-44
  • 4.4.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部门网络特征分析39-40
  • 4.4.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部门关联特征分析40-42
  • 4.4.3 基于加权赋值分析的产业部门效率特征分析42-44
  • 4.5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产业生态-经济发展与网络特征作用关系分析45-53
  • 5.1 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45-47
  • 5.1.1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45-46
  • 5.1.2 产业部门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46-47
  • 5.2 网络结构特征对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47-50
  • 5.2.1 网络结构特征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48-49
  • 5.2.2 网络结构特征对产业生态发展的影响分析49-50
  • 5.3 网络节点特征对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50-52
  • 5.3.1 网络节点特征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50-51
  • 5.3.2 网络节点特征对产业生态发展的影响分析51-52
  • 5.4 本章小结52-53
  • 第六章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研究53-61
  • 6.1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概念界定53-54
  • 6.2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研究54-58
  • 6.2.1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结构优化分析54-55
  • 6.2.2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节点优化分析55-58
  • 6.3 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策略研究58-59
  • 6.4 本章小结59-61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3
  • 7.1 研究结论61-62
  • 7.2 研究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情况68-69
  • 附录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进;;基于网络分析的产业部门碳减排措施研究[J];技术经济;2014年07期

2 肖雁飞;万子捷;刘红光;;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碳排放转移”及“碳泄漏”实证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4年02期

3 孙露;薛冰;张子龙;张黎明;耿涌;;基于SNA的中国产业网络结构演化及定量测度[J];生态经济;2014年02期

4 杜华东;赵尚梅;;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3年03期

5 王茂军;柴箐;;北京市产业网络结构特征与调节效应[J];地理研究;2013年03期

6 田淑英;许文立;;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10期

7 后锐;杨建梅;姚灿中;;物流产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8 王向誉;高光锐;;山东省船舶制造产业集群复杂网络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1期

9 曾波;刘思峰;方志耕;谢乃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5期

10 刘刚;郭敏;;中国宏观经济多部门网络及其性质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生态—经济网络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8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