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金融资本深化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10:27
【摘要】:自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教授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观点之后,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近年来,随着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及“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也亟待从要素密集型投入转变为以技术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类型,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标度的要素组合效率应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金融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金融资本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血脉,其对实体经济的深化,有利于提高投资的流动性及金融资本的回报率,对实体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对金融资本深化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基础之上,对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深化、全要素生产率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系统回顾了可供全文借鉴的金融资本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然后通过直接金融资本深化和间接金融资本深化两条路径分析了金融资本深化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并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三个角度分析了金融资本深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最后通过建立一个引入金融部门的技术创新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金融资本深化、技术创新及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紧接着具体分析了我国金融资本深化的现实状况及地区差异,并采用索洛余值法对我国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以2001-2015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从银行资本深化、证券资本深化和保险资本深化三个维度衡量金融资本深化水平,实证检验了金融资本深化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理论分析表明,金融资本是通过深化于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进而影响技术进步并带动要素间的优化配置,最终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首先,金融资本深化主要是依靠直接金融资本深化和间接金融资本深化两条路径,通过解决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由于其高融资成本、高风险和较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面临的融资约束难题,实现实体经济企业与项目的技术进步并带动要素间的优化匹配,最终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其次,金融资本深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政府机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社会机制的辅助补充作用实现的,三者缺一不可。最后,由于一国或者地区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差异,在不同条件状况下,直接金融资本深化和间接金融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会不同。(2)从实证结果来看,总体上金融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具体情况视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从全国层面上来看,无论是银行资本深化、还是证券资本深化都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保险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从区际层面上来看,证券资本深化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银行资本深化则明显有助于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保险资本深化则对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3)我国金融资本分布不均,银行资本、证券资本和保险资本三大类金融资本的地区分布差异,是导致金融资本深化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现不一致甚至部分地区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在第四章的现状分析中,银行资本深化、证券资本深化和保险资本深化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巨大,东部地区的银行、证券和保险资本深化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等都是导致金融资本深化水平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角度优化金融资本在各个地区的配置,使之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极易造成金融资本的闲置与浪费。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相关政策建议:(1)加大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投入,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2)银行资本深化在支持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兼顾对技术溢出的吸收。(3)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机制,拓宽技术进步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4)加强对保险市场的法律监管,转变国人的保险观念。(5)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和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7;F127
【图文】:

技术路线图,全要素生产率,金融资本,现代计量


第 1 章 总论路。首先在回顾相关文献和经验证据的基础上,以金融资本深化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对文章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对金融资本深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路径机制进行梳理并构建相关数理模型,以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我国金融资本深化的现实状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系统 GMM 法等现代计量方法对金融资本深化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做细致的实证经验分析与检验。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总结性的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具体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问题提出与界定 研究价值、意义、目标

金融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信息不对称,路径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 直接金融资本深化路径首先,从融资功能角度来看,以证券市场主导的直接金融资本深化通常更加注企业和项目的潜在成长力与未来市场前景,通过对创新企业和项目提供较高股权资本,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及要素匹配,从而实现全素生产率的提升。直接技术进步

金融机构,银行业,单位,金融资本


图 4.5 三大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4.6 和图 4.7 中可以看出,2001 年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全余额总量的 59%,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之和,在贷款余额量上占绝对优势。一优势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呈现出逐步趋势,到 2015 年东部地区的贷款余额在全国占比为 60%,上升幅度有所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区间,但东部良好的自然及经济政策条件依然是银行资本最青睐的地区。西部地区在全国贷款占比上升,由 2001 年的 18%上升到 2015 年的 21%,表明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吸引了一定量的金融资本,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而中部地区的 2001 年的 23%下降到 2015 年的 19%,这可能是由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区的放松与忽视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往好于效率高并能取得良好收益回报的地方。0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东 中 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健;卫平;;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08期

2 王霞;胥敬华;曾铖;郭兵;;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中国17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03期

3 张乐;潘武军;;适度金融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方大春;杨义武;;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4年16期

5 董直庆;陈锐;;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年08期

6 马正兵;;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增长和要素再配置效应——基于省区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7 孙晓华;王昀;郑辉;;R&D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异质性——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8 姚耀军;董钢锋;;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技术进步——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3年11期

9 赵勇;雷达;;金融发展、出口边际与“汇率不相关之谜”[J];世界经济;2013年10期

10 陈启清;贵斌威;;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定祥;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8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88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