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产业转移、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8 02:50
【摘要】:当前,国际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主要的产业转出地,已经开始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导致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和变化,大量文献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和阐释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特征和影响,这其中,产业转移的资源配置效应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产业转移如何通过改善资源错配影响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亟待加以讨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测度我国省际产业转移的方向、资源错配的程度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考察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资源错配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存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产业转移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持。在梳理和总结产业转移、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三者进行测度,归纳出了我国当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事实。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中存在的逻辑联系,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出发,刻画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尝试较为深入的解释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影响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劳动错配,转出地的“用工荒”等劳动错配现象可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而得到缓解,但承接地本身作为劳动力过剩地区,劳动错配可能会随着产业工人等的转移而加剧。进一步,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探讨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可能存在的差异。产业转出地由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出,使得资本流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改善资源错配,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而产业承接地则可能由于较低的成本、丰富的资源等,阻碍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反而可能降低其技术效率,阻碍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了验证以上理论假说,采用2003—2016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一系列刻画资源错配传递机制的实证模型,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劳动错配和资本错配的传递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影响路径及传导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产业转出地,产业转移通过降低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提升了区域的技术效率,产业转移本身也促进了转出地的技术进步;对于产业承接地,产业转移提升了其劳动错配程度,导致其技术效率恶化,降低了其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我国当前阶段的区际产业转移整体上有利于转出地(发达地区),对转出地经济效率、技术进步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产业承接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全要素生产率反而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整体上仍然处于“牺牲效率换经济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符合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但显然并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产业承接地也要做好承接产业的选择工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提升技术进步水平,促使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4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全要素生产率,错配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差异,并进一步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④分析我国产业转移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2.2 研究思路为了测度产业转移如何通过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机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转移规模、资源错配程度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测度,并对其特征事实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产业转移通过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采用更为严格的计量方法,分别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

概况,省份,产业转移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产业转移、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特征事实最后,为了更加细致的考察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事实及转移方向,根据上一节计算出的产业转移指数,计算出了 2003—2017 年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如图4.3 所示。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中部地区仍然是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主要省份包括吉林、内蒙古、辽宁、山西、陕西、河南、重庆、山东、云南等;而青海、四川、湖北、浙江、湖南等省份整体上无明显的转移,主要转出地包括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安徽及黑龙江、新疆、西藏等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边境地区的黑龙江、西藏以及新疆、甘肃等省份作为产业转出地,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其由于位置原因,导致投资增长低于其他地区,因此产业份额相较于全国出现了下降,与产业转出地表现出相似的数据特征。

传导机制,检验结果,错配,产业转移


图 6.1a 产业转出地传导机制检验结果 图 6.1b 产业承接地传导机制检验结果6.3.3 基于分解路径下的影响机制检验为什么产业转移的方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截然相反?为什么转出地资源错配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基于对资源错配和 TFP 的分解进行进一步的探究。①产业转移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探究首先探究产业转移对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的影响。基于式 6.2,以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对转出地和承接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 6.6 所示。其中,模型 2-1a 和模型 2-2a 的是对产业转出地的回归,可以看出,产业转移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产业转移降低了产业转出地的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结合模型 2a的回归结果可知,产业转移通过降低产业转出地的资本和劳动错配,进而整体上表现出对产业转出地资源错配的优化(图 6.2a);与转出地不同的是,对产业承接地,模型 2-1b 中产业转移的系数显著为负,而模型 2-2b 中产业转移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产业承接降低了其资本错配,但却加剧了承接地的劳动错配,结合模型 2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龙鹏;蒋为;;政企关系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J];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06期

2 马永红;张帆;苏鑫;;基于区际产业转移视角的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21期

3 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J];当代财经;2015年02期

4 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与经济效率损失:基于江苏传统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2期

5 郭进;徐盈之;王书斌;;FDI区位变迁与制造业区际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10期

6 陆铭;向宽虎;;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4期

7 范剑勇;冯猛;李方文;;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世界经济;2014年05期

8 张公嵬;陈翔;李赞;;FDI、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3年09期

9 程李梅;庄晋财;李楚;陈聪;;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8期

10 龚关;胡关亮;;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2806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06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c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