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中农户认知对其参与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9-05 17:32
本研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分工与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ation)、行为决策理论(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以及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以我国“农超对接”中最具代表性的“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农超对接”实施过程中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对其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流通加工行为以及“农超对接”行为的影响。从农户角度,回答“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下的3个关键问题:(1)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状况如何?(2)影响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的因素有哪些?(3)“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下农户认知对其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流通加工行为以及“农超对接”行为的影响如何?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共分为九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农户“农超对接”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户对“农超对接”不同阶段的认知不同,其中,仅有不到15%的农户表示对“农超对接”较为了解,近75%的农户肯定“农超对接”的重要性,但是仅有18.6%的农户...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超对接”
1.4.2 农户认知
1.4.3 参与行为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关于“农超对接”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农户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3 关于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
2.1.4 关于农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4 行为决策理论
2.3 逻辑框架
第三章 “农超对接”中农户参与行为理论模型
3.1 模型构建
3.1.1 行为决策过程
3.1.2 认知过程
3.1.3 认知对行为的作用机理
3.2 模型简要说明
3.2.1 农户行为特征
3.2.2 交易环境特征
3.2.3 农产品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特征及其差异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基本特征
4.2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特征
4.2.1 信息成本认知
4.2.2 谈判成本认知
4.2.3 执行成本认知
4.3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差异统计分析
4.3.1 农户特征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3.2 农产品特征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3.3 交易环境特征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3.4 信息获取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指标说明
5.1.1 农户特征变量
5.1.2 农产品特征变量
5.1.3 交易环境特征变量
5.1.4 信息获取特征变量
5.2 模型选择
5.3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对其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农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6.1.1 农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状况
6.1.2 农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差异性分析
6.2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设置
6.2.2 模型选择
6.2.3 计量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对其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的影响分析
7.1 农户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7.1.1 农户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状况
7.1.2 农户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的差异分析
7.2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流通加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2.1 变量设置
7.2.2 模型选择
7.2.3 计量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农超对接”行为的影响分析
8.1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的动力分析
8.1.1 农户参与行为内生动力
8.1.2 农户参与行为外生动力
8.2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8.2.1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的总体状况
8.2.2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差异统计分析
8.3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变量设置
8.3.2 模型选择
8.3.3 计量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易成本、农户认知及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基于辽宁省梨农的调查数据[J]. 牛亚丽,周静. 农业技术经济. 2014(09)
[2]农超对接视角下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484个果蔬农户的调查[J]. 牛亚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02)
[3]农户介入农产品流通中高附加值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赣南果农的实证研究[J]. 涂传清.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05)
[4]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质量改进与公平偏好研究[J]. 姚冠新,浦凌波. 商业研究. 2014(05)
[5]借鉴韩国农协经验 促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 周静,牛亚丽,闫磊. 世界农业. 2014(03)
[6]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潘福斌,宋达. 中国流通经济. 2014(02)
[7]生产成本、规模经济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规模经济分析[J]. 钟真,陈淑芬. 中国农村经济. 2014(01)
[8]农业现代化背景的菜农与“农超对接”意愿:443个样本[J]. 郑军,程琳. 改革. 2013(12)
[9]畜禽养殖户生态认知及行为决策研究——基于山东、安徽等6省养殖户的实地调研[J]. 刘雪芬,杨志海,王雅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0)
[10]农户认知、农药补贴与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用药意愿——基于对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J]. 李世杰,朱雪兰,洪潇伟,韦开蕾. 中国农村观察. 2013(05)
博士论文
[1]“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D]. 施晟.浙江大学 2012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分工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D]. 杨丹.西南大学 2011
[3]我国“农超对接”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莹.沈阳农业大学 2011
[4]基于农民认知视角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D]. 徐美银.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人类合作行为与合作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D]. 韦倩.山东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连锁超市生鲜类农产品农超对接绩效评价研究[D]. 文美辉.华东交通大学 2012
[2]“超市+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评价研究[D]. 宋美艳.河北农业大学 2012
[3]基于AHP模型的农超对接绩效评价研究[D]. 秦纪媛.东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5783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超对接”
1.4.2 农户认知
1.4.3 参与行为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关于“农超对接”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农户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3 关于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
2.1.4 关于农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4 行为决策理论
2.3 逻辑框架
第三章 “农超对接”中农户参与行为理论模型
3.1 模型构建
3.1.1 行为决策过程
3.1.2 认知过程
3.1.3 认知对行为的作用机理
3.2 模型简要说明
3.2.1 农户行为特征
3.2.2 交易环境特征
3.2.3 农产品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特征及其差异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基本特征
4.2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特征
4.2.1 信息成本认知
4.2.2 谈判成本认知
4.2.3 执行成本认知
4.3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差异统计分析
4.3.1 农户特征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3.2 农产品特征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3.3 交易环境特征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3.4 信息获取与农户“农超对接”认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指标说明
5.1.1 农户特征变量
5.1.2 农产品特征变量
5.1.3 交易环境特征变量
5.1.4 信息获取特征变量
5.2 模型选择
5.3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对其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农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6.1.1 农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状况
6.1.2 农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差异性分析
6.2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设置
6.2.2 模型选择
6.2.3 计量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农超对接”认知对其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的影响分析
7.1 农户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7.1.1 农户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状况
7.1.2 农户参与流通加工行为的差异分析
7.2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流通加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2.1 变量设置
7.2.2 模型选择
7.2.3 计量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农超对接”行为的影响分析
8.1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的动力分析
8.1.1 农户参与行为内生动力
8.1.2 农户参与行为外生动力
8.2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8.2.1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的总体状况
8.2.2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差异统计分析
8.3 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变量设置
8.3.2 模型选择
8.3.3 计量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易成本、农户认知及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基于辽宁省梨农的调查数据[J]. 牛亚丽,周静. 农业技术经济. 2014(09)
[2]农超对接视角下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484个果蔬农户的调查[J]. 牛亚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02)
[3]农户介入农产品流通中高附加值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赣南果农的实证研究[J]. 涂传清.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05)
[4]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质量改进与公平偏好研究[J]. 姚冠新,浦凌波. 商业研究. 2014(05)
[5]借鉴韩国农协经验 促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 周静,牛亚丽,闫磊. 世界农业. 2014(03)
[6]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潘福斌,宋达. 中国流通经济. 2014(02)
[7]生产成本、规模经济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规模经济分析[J]. 钟真,陈淑芬. 中国农村经济. 2014(01)
[8]农业现代化背景的菜农与“农超对接”意愿:443个样本[J]. 郑军,程琳. 改革. 2013(12)
[9]畜禽养殖户生态认知及行为决策研究——基于山东、安徽等6省养殖户的实地调研[J]. 刘雪芬,杨志海,王雅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0)
[10]农户认知、农药补贴与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用药意愿——基于对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J]. 李世杰,朱雪兰,洪潇伟,韦开蕾. 中国农村观察. 2013(05)
博士论文
[1]“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D]. 施晟.浙江大学 2012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分工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D]. 杨丹.西南大学 2011
[3]我国“农超对接”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莹.沈阳农业大学 2011
[4]基于农民认知视角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D]. 徐美银.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人类合作行为与合作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D]. 韦倩.山东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连锁超市生鲜类农产品农超对接绩效评价研究[D]. 文美辉.华东交通大学 2012
[2]“超市+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评价研究[D]. 宋美艳.河北农业大学 2012
[3]基于AHP模型的农超对接绩效评价研究[D]. 秦纪媛.东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5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38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