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农村社会资本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1 08:47

许月丽满腾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制度博奕、共有信念修正与农村村级社区金融链接功能”(10YJC790317)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6110248)的资助,特此致谢。

摘要:由于信息结构的特殊性,市场的不完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由此,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结构的不对称,就成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一个基本问题。考虑到社会资本对于过滤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具有极为独特的作用,本文对农村社会资本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农村社会资本;农村金融发展;机制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于是,由此得出的一个判断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自然的逻辑是:这一金融体系的构建是否有效的解决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农村社会资本植根于农村传统的社会关系,因而农村社会资本的介入,无疑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借贷双方的信息更为透明,从而为有效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指出了一个方向。然而,有效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在厘清社会资本是如何作用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机制的基础之上,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发展中国家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并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村金融市场的典型特征是分割,银行大多集中在城市,加之农村交通条件差也缺少与其他市场的融合,这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度分割。“广大农户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农户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民间借贷成了农户的主要借贷途径(李建英,2008)”,形成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二元结构。

信息不对称性是农村金融市场最典型特征。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普遍和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信贷,事前信息不足与事后难以监管,信息透明度低,导致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过高;二是农户贷款者缺乏传统的贷款抵押品(刘冀,2006)

)。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实际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信息结构。“在比较经济体制理论中,信息结构是这样的定义(吴敬琏译《比较经济体制》,1984):信息结构是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接下来我们从社会资本的的网络结构和经济行为主体的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说明社会资本是如何决定信息结构的。

尽管理论上仍然存在分歧,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社会资本概念所含的核心:网络、信任和规范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其中社会资本的网络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网络结构中与他人发生联系及产生信息交流的。网络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信息是依托网络在不同路径和联系中相互传递的。信息资源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被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价值和它的利用效率紧密相关,而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和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的信息利用协作方式相关,如果缺乏有效联系和合作将使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会被利用。网络结构包括网络形态及大小和网络内各接点的密度。网络结构的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处于网络中的经济行为主体所能获得的信息的数量的多寡。

“杨雪冬(2000)在总结西方学者众多关于社会资本的观点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概念作出了这样的界定: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可见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信仰以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所获取的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策略会有所不同。

为了便于直观的和更清晰地分析和说明社会资本是如何决定信息结构的。我们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社会资本决定信息结构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BC代表三个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我们假定AB于一个地区它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决策方式无甚差别,而C来自于另外的地区;abcdefghijk……代表在市场经济活动与他们有各种关系和联系的其他经济行为主体,具体包括农民,以及以农民身份出现的农村小商人、小业主、小作坊,农村企业,农村新兴的各种协会、经纪人组织以及其他的合作组织等;实线代表社会资本中的强关系,虚线代表社会资本中的弱关系。

如图所示,信息就是在经济行为主体ABC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上传递和流通的。其中,A的关系网络节点比B密集而且范围更广,同时它们的强弱结构也不一样,这表明信息结构也不一样的;AC的形状和结构看似相识但是它们的价值观念、信仰以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所获取的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策略会有所不同,因此它们的信息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对整个网络关系的分析能够追踪信息的流向,找到所需要得信息。网络中的主体是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在网络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不仅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还能指引人们找到信息生产者的位置,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王云梅,2010)。另外,值得的注意的是这些网络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人们之间的强连带和弱连带关系之间是可以转换和改变的。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社会资本是如何决定经济环境中的信息结构,那么社会资本又是怎样影响农村金融的呢?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中介组织,怎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呢?本节我们以金融中介的产生与功能为逻辑起点进而分析社会资本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机制。

由于市场的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十分普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这影响了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防止经济损失,要么放弃交易来避免逆向选择,要么通过加强监管来规避道德风险,而两者的最终结果将导致信贷市场的萎缩或交易成本的增加。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研究金融中介机构为什么存在、发展以及具有怎样的功能等问题。运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中介理论的热点。Chant (1989)把金融中介理论划分为“新论”与“旧论”,,其界限便是随着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新论”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因素作为其核心,着眼于探究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的原因,探究了它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

从这些理论看来,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借助于它,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借贷双方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程昆(2006)从社会资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在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中的作用,农村社会资本的变化及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的影响。赵凤(2008)结合温州瑞安村合作银行运行方式的案例调查研究,分析乡村社会资源在农村正式金融组织运作中的作用。杨小玲(2010)根据农村社会资本的特点,提出利用农村社会资本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他们都是从怎样利用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资源从贷款机构获得满足自己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贷款额度这个角度去分析和研究的。

我们在上一节的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决定了经济环境中的信息结构,而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体系与中介都是基于经济环境中具体的信息结构的而产生,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由此得出我们的观点:如果假定社会资本不变,那么,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应当是建立在充分反映了社会资本结构所决定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社会资本与信息结构,就应当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体系与中介。因而,我们的观点与已有的观有相似之处,但不是说一定是利用社会资本来发展农村金融,而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判断一个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是好的,在社会资本假定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反映了社会资本结构对其构成的约束(如下图所示)。

本文的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体系与中介的产生,都是基于经济环境中的信息结构的,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社会资本决定了经济环境中的信息结构。因而判断一个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是好的,取决于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反映了社会资本结构对其构成的约束,即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是建立在充分反映社会资本结构所决定的信息结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坚,陈树发,徐斌.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组织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9(2).

[2]王云梅.社会资本理论下的网络信息运动模式[J],现代情报,2010(5).

[3]刘冀.浅论社区规范对小额信贷自履约机制的强化[J],山东经济,2006(1).

[4]刘雪莲,王吉恒.中国农村金融典型特征分析及发展理论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8(2).

[5]赵睿璇.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财经纵横,2010(8).

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5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