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刍议我国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03-01 18:03

摘要:历经30多年,我国一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瓶颈,甚至有一些企业走上了不归之路。企业只有正视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从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与东道国的互利双赢。

关建词:对外投资  走出去  东道国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一些企业开始在海外投资,进行海外工程承包,或以香港为阵地,借助国外的市场、采购国外的技术。本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与并购逐渐升温,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2009年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对外投资总额为565亿美元,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加快复苏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的热情和信心,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的增长势头令人瞩目,成为2010年至2012年全球第二大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国。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具体到某些企业,我们这些年的海外投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家电巨头海尔对美国品牌美泰克等的收购因在融合方面出现困难而失败等案例常被公众引为经典的失败案例。多数中国企业在国外收购品牌、资源和技术的努力大多以亏损告终。致使像TCL、康佳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折翼而归。本文拟就我国企业成功实施对外投资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的探索。

一、科学地进行国际市场环境条件的分析,必要时还可通过企业自身的活动对相应的国际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予以创新

对外投资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经济行为。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就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复杂变迁的环境体系中,其各项活动要受到国际自然、社会、技术、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进行对外投资,从事跨国经营过程中,诸多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管理方式的选择。相对与国内经营企业而言,国际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有时甚至不可预知,如果跨国企业对国外投资环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适用性认识不够,对项目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就会导致项目上马后问题很多,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这一特性要求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时,必须科学的制定在国外进行经营活动的的有效战略规划,作为投资主体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国外的因素及它们与本国的因素有何不同,在此基础上对经营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还必须意识到,对于某些环境条件,企业可以通过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有利于企业运作的新的环境条件。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指出:“企业既必须能够有目的的演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又必须能够有意识地创新以改变环境。”[1] “根据对企业活动的分析,企业是通过营销和创新来创造顾客,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而不能只是官僚作风、行政作风,甚至决策。由此可见,管理企业必须是一项创造性的而不是一项适应性的任务。管理层越是创造经济条件或改变经济条件,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经济条件,才能把企业管理得越成功。” [2]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也提出:“竞争战略对产业吸引力的增减颇具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选择明显地增强或削弱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所以,企业的竞争战略不仅对环境做出反映,而且试图根据企业的利润来塑造环境。”[3]这些论断,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前并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对外投资企业可以以创新主体的身份,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全面的认识企业环境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采取正当手段营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搞好国际市场的跨文化管理

人类学之父爱德华·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是生活的方式,是人类继承的为一个社会的大众所共同具有的行为模式、情感模式及思维方式总和。美国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存在两种市场文化,一种是明显的事实性知识:是可以看到的、可短期了解到的文化。如语言、风俗、宗教等;另一种是内在的思维差异,它是指根植在人们心中的,左右人们行为、价值判断的思想、观念、风格等需要长期了解、品味、接触方可明确其内核所在的文化。实施对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的企业面对地理的扩散性与文化的多样性,其业务延伸到世界不同地区,决定了其在一种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多元的文化因素渗透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它影响基本的管理理念、原则、战略、功能和过程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公司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因素对公司国际经营战略及有效管理方式的影响。而面对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为国际经营增加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管理活动更为困难。这些特性要求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的投资过程中,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与实施有效的战略措施,了解、认识与管理文化的差异性,这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19951016日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别成为丑陋的美国管理者》为文章中,作者提供的数字表明,25%的美国外派管理者提前“打道回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够适应其它的文化。

 

三、管理者应有国际视野

19993月,美国AT#T公司总裁约翰.泽格里斯(John Zeglis)在伦敦的英美商会上发表演讲中指出:“未来将只有两种类型的公司,一种的走向全球的公司,另一种的破产的公司”。我国一些企业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生产,建立自已下属分公司,市场竞争态势已远远超出了具体的国家范围,这些企业只有将自已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转换为国际或全球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要确立这种竞争优势,作为一个有效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跨国经营管理技能,使管理者能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及市场变化的角度,,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每一全球性因素的变动作出快速反应,科学的分析了解自己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公司的使命、目的、价值观,从而对公司的投资战略作出准确的定位。总之,一个要实现其海外投资战略的全球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全球业务的丰富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整合成为对公司、它的产业和它的环境高瞻远瞩的认识,这是实施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持续不断的创新,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

 

中外企业成长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企业。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多有习惯于抄袭和模仿,习惯于来样来料加工度日的通病,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强化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的提升,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适时地进行结构、技术、任务、过程、环境、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保证在未来全球化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五、强化品牌与质量意识,走出品牌兴企、品牌兴国的战略

名牌总是与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创造世界级的名牌,必须以世界级的质量为先导。在世界范围的大市场上,企业的竞争也就是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竞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过程,使中国企业在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方面确实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的设计、产品规格的标准化、产品保证保系的规范化与产品包装质量、产品售后服务的质量方面还存在首较大的差距。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仍需要把提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作为“修炼”的课题加以深化研究。

六、对外投资企业要与东道国理顺合作关系,发展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投资,要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基础上,学习相关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国际资源,尽可能获取高端市场的高额利润,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又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群众沟通合作,寻求合作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格局。企业的有关人员,应研究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法规习俗,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既要维护我方权益,又应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注:

彼德.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华夏出版社,2007

彼德.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李闻轩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编号:15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