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发布时间:2018-03-20 17:25

  本文选题:重返亚太 切入点:亚太再平衡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当今世界实力最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政策不仅仅是一国智略,也是关乎全世界的全球战略。奥巴马任期8年里,提出、推进、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究其原因,既有亚太经济发展繁荣、已然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的外在动力;也有美国自身面临的经济和军事双重困境、复苏经济、拔脚战争的内在需求;更有中国的新兴崛起与美国霸权焦虑的深层次考量。奥巴马执政后,带领其政府团队,孜孜以求,致力于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调整,着力向亚太倾斜。外交上,奥巴马亲力亲为,频繁奔波于亚太,在任8年、访问亚洲11次,巩固、深化与固有同盟国日、韩、澳、菲、泰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开拓发展了与印度、印尼、新加坡等新伙伴的友好合作关系,更改善了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历史敌对国家的关系,形成了美国在亚太的地域联盟。军事上,全球调配,重兵驻扎亚太;大量从中东撤出和从欧洲、大西洋释放出来的军力被部署到亚太地区,同时,美军加固了亚太美军基地的修整和实力;美国通过部署在太平洋的重量级航母舰队、基地、驻军,完成了在亚太地区的军力整合,形成了强势威慑力和对亚太安全的把控力。另外,美国还深度介入东海和南海领海争端,大力支持与中国有争端的声索国,频繁相关海域联合军演,显示了美国的主导力量和对中国的遏制力。经济上,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意图重新制定全球贸易规则,加入并且力图主导"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文化方面,提倡"价值观外交",加大对亚洲地区的文化输出和渗透。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起意、推行到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着重军事战略部署,到外交与经济并行,文化辅佐。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世界热点频出、美国左右顾及的影响,也有美国财力吃紧和亚太国家态度变化的制约,甚至还有战略本身各个层面不平衡造成的困扰。尽管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经过奥巴马两任政府的努力,其亚太新战略初见成效。军事上的部署基本到位,重兵把控亚太地区,军事威慑力独一无二的强大;新的外交同盟也基本形成,美国基本达到其意图,即对亚太影响日益加大,领导力更为彰显。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也造成了该地区新的动荡和不平衡,使得亚太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多个国家面临"选边站"的困扰和猜忌,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悄然展开。这些对中国造成了压力,中国应根据亚太当前形势和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新的外交思想,加强应变能力,实施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把握主动权,为中国自身发展打造良好的外环境。本文认真研究,深入探究了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起因、内涵、进展、影响、走势,认为:出于霸权国家利益的维护和美国冷战思维的一贯性,美国把海外战略重点从反恐战争转向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意图从中获益,也以此制衡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威胁。美国通过强力军事部署和联盟亚太伙伴国家,实施离岸制衡,虽然有其守成大国的忧虑,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并无挑战守成国美国的意图,中国的原则是和平发展、和平共处。新形势下,中美之间更需信任、携手,建造携手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本文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阐述影响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因素,具体为:美国霸权的衰落与焦虑;亚太经济的独秀和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寻求新路径;亚太国家诉求与美国意愿的结合。第三部分,奥巴马亚太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阶段重视军事体现与第二阶段转为经济策略(TPP)、"软实力"渗透等多种方式,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深度剖析亚太再平衡战略。第四部分,研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发展阶段和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该战略的走向。第五部分,分析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探求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林;;重返亚太背景下的“中国威胁论”及应对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02期

2 娄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新态势及中国应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本文编号:1640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640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8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