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政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6:55
【摘要】:论文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来源,选取四个理论向度,研究听觉/声音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相关的美学问题,在内容上分为听觉的治理性、听觉的伦理性、听觉的批判性及听觉的表征性四个章节。听觉的治理性分析以福柯的身体-权力谱系为思考起点。从训诫惩罚到治理控制,现代权力渗透进人的听觉感知,惩罚权力利用声音符码塑造个体听觉,治理技术则作用于群体的听觉感知上。噪音不仅是物理学的、病理学的科学分类产物,它还带着重要的政治隐喻,对声音的分类也是一种权力运作。噪音有着非理性特征,并与大众联系起来,在声音的政治隐喻层面,治理噪音等同于治理大众。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观借鉴福柯的治理理论,在文化和审美层面思考听觉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声音不仅作为治理的对象,同时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听觉的伦理性探究听觉感性被强制、压抑、剥夺等问题。听觉配置带着政治隐喻,关联着底层民众、边缘群体等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暗含了生命政治的诸多问题。弱势群体或被主流话语遮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或被历史抹除清洗,发出的声音也被当做噪音。声音被政治权力裹挟,参与个体或群体的分类,声音的可听性与不可听性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表征。在民众声音的缺席或在场的安排中,反映出现代民主政治的听觉分配逻辑。朗西埃认为政治和艺术是可感性分配的两种形式,政治发生在可感性经验的配置之中,听觉配置隐含的权力关系同样呈现在现代电影、音乐、广播等听觉艺术中。听觉的批判性是对听觉的权力批判。听觉的分类实践有其社会性的生成机制,权力参与听觉感知的建构。听觉趣味是最具区隔性的审美感知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与人的心灵、情感和精神等层面紧密联系。资产阶级打造出听觉商业景观,听觉趣味逐渐退化。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以审美感知为对象和手段的审美经济时代,听觉作为一种审美资本,被纳入资本主义商业生产和消费的环节。资产阶级通过满足大众的听觉需求缓解听众的焦虑和压抑,试图从听觉层面打造出一种声音民主的审美幻象。听觉趣味的区隔性看似式微,真正的不平等则建构在听觉审美的市场化之中。听觉的表征性旨在探讨现代权力如何作用于听觉的文化表征。霍尔的表征理论揭示符号的文化意涵,符号还是一种权力-资本,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听觉的文化表征紧密地联结着阶级、性别和种族的区分,听觉表征系统与性情系统有关,不同的听觉符号系统存在不同的编码秩序。作为大众记忆符码的声音参与了听觉文化的建构,在听觉共同体的社会实践中,听觉与文化记忆、情感认同、身份建构等问题产生内在联系。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听觉感知方式和声音互动经验发生变化。听觉媒介带着意识形态功能,参与听觉主体的塑造和改写。在听觉政治的表达机制中暗含了一种反表征主义的激进话语,涉及到自由聆听的问题,这是来自听觉主体的抵抗政治学。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3-0
本文编号:2768478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敦;;“声音”和“听觉”孰为重——听觉文化研究的话语建构[J];学术研究;2015年12期
2 傅修延;;释“听”——关于“我听故我在”与“我被听故我在”[J];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3 傅修延;;论音景[J];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05期
4 郭剑敏;;声音政治:八十年代流行乐坛的邓丽君、崔健及费翔[J];文艺争鸣;2015年10期
5 吴冠军;;生命政治:在福柯与阿甘本之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1期
6 周志强;;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J];文艺研究;2013年06期
7 傅修延;;听觉叙事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8 王敦;;听觉的文化意义解读:过去和现在[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5期
9 王敦;;听觉文化研究:为文化研究添加“音轨”[J];学术研究;2012年02期
10 杨震;;当代听觉文化的现状与问题[J];学术论坛;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2768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68478.html